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褥瘡短期難癒傷口感染拖更久

褥瘡短期難癒傷口感染拖更久

褥瘡短期難癒傷口感染拖更久

褥瘡又稱壓瘡,主要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所造成。護理師陳晴薇表示,誘發褥瘡的因素,通常包括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前者包括老化、營養不良、低血壓、貧血及活動障礙等,後者包括壓力、摩擦力、剪力及潮溼等,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褥瘡。

褥瘡是長期臥床、脊髓損傷、意識不清、皮膚脆弱、體力衰弱、大小便失禁等病患常見的問題,傷口往往無法短期癒合,倘若合併感染的話,癒合時間可能拖延更久。

護理師指出,老化會促使皮膚結構及功能改變,再加上老年人感覺變差,當有壓力時不易察覺異常情形而改變姿勢、減輕壓力,所以才會造成老年人容易產生褥瘡。蛋白質為組織修補所必須的物質,蛋白質不足時容易引起組織水腫,阻礙細胞養份與廢物交換,以致延遲傷口癒合,最後形成褥瘡。

低血壓及貧血者容易造成褥瘡,因為提供皮膚生理養份及氧氣都不足;當患者活動減少或感覺功能改變,倘若出現活動障礙,皮膚受到過多壓力卻未能更換姿勢,褥瘡發生機會就會跟著增加。

此外,壓力強度及受壓時間也是形成褥瘡的重要因素之一,壓力愈大、壓迫時間愈久愈容易產生褥瘡,臨床上建議患者適時翻身,翻身目的就是舒解組織壓力;摩擦力也是患病因素,皮膚跟接觸面進行相反方向移動時會產生摩擦力,這個力量會使上皮角質層剝落,進而使皮膚潰瘍、壞死。

剪力為壓力與磨擦力的綜合體,最常發生於半坐臥患者尾骨處,剪力可使皮下血管受到扭扯,以致血管被拉扯扭曲甚至斷裂,進而造成局部血流供應受損,促使組織潰瘍、壞死。

不管是流汗、傷口引流液外滲、大小便失禁等,都容易使患者皮膚變得潮溼,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利微生物滋生,也會使皮膚浸潤、變軟,常因摩擦而破損,最後就形成褥瘡。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