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什麼明朝的遼東人對滿清更加親近﹖

為什麼明朝的遼東人對滿清更加親近﹖

  明朝的遼東是一個在當時與後世都備受爭議的地方。當地人在明清戰爭中的表現﹐讓同時代的明朝官員痛心﹐也讓後世的明粉皇漢們氣的跳腳。因為那些有戰鬥力的遼東漢軍﹐都是站在滿洲一邊服役的。而留在明朝陣營的遼東軍戶﹐則在戰鬥中表現差勁﹐絲毫不如從內地調派的南方士兵。
  曾經略遼東的名臣熊廷弼這麼吐槽過與他同時代的遼東漢人﹕丈夫被韃子殺死﹐婦人沒有半滴眼淚。但要是丈夫被官府徵兵帶走﹐就會而痛哭流涕。或許文人出身的熊經略用詞略有誇張﹐但這種情況也很好地體現了遼東本地人對明朝官府的厭惡。這種憎恨甚至超過了可能隨時來對殺戮他們的滿洲人。為了解決這個讓士大夫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熊廷弼拍腦袋給出了自圓其說的答案漢人移民和當地土著在一起的時間太久了﹐導致生活習慣與文化認同接近﹐反而對同種同文的關內人排斥無比。
  古人的眼光難免流於表象﹐卻也道出了部分真相。遼東漢人和滿洲人的確存在互相影響的現象。明朝在設置遼東的各衛所時﹐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行政機構佈置。當時在法理上﹐遼東地區的司法、行政全部是由海對面的山東省管理。這種隔海相望的情況﹐難免造成信息傳播的滯後。再加上東北地區嚴酷的自然環境﹐讓必須嚴格進行務農生產的軍戶﹐生活困苦。
  這讓遼東的軍戶成為了雖有軍事份地﹐卻還要依賴朝廷提供生活物資的尷尬群體。由於明朝軍政結構的典型性低效﹐朝廷的接濟往往很難被落實到基層。很多漢人軍戶藉著管理上的漏洞﹐紛紛逃往明朝的轄區之外﹐形成了獨立的村寨。為了生存﹐他們就必須通過與女真人貿易獲得生活物資。
  也是因為遼東地區氣候寒冷﹐當時的糧食生產只能確保每年種植一季。漢人流民根本無法像關內人那樣純粹靠農業過活。學習女真人的狩獵、採集和捕魚技術﹐就是必要的生存技能。久而久之﹐這些漢人的定居點就逐步變得和女真人的城寨類似。但熊廷弼再不喜歡他們﹐也得承認他們是明朝最好的騎兵兵源。能用來對付滿洲的﹐基本就是這些朝廷最不待見的編外漢人。
  但在此背景下﹐這類人也有了很多不同於編戶齊民同胞的特質。先輩遭遇的緣故使他們特別厭惡權威的壓迫﹐對於依然喜歡指手畫腳的文官士大夫有牴觸情緒。讀管了孔孟聖賢書的士大夫﹐也鄙視這類人沒有太強的家國情懷。哪怕是被明朝的將領招募為精銳侍從﹐也只是對發給工資的將領個人忠誠。一旦將領決定投奔滿清﹐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跟著剃髮。絲毫沒有一點正統體制內成員的心理負擔﹐不需要在改換門庭前表演的死去活來、扭扭捏捏。
  如果繼續留在明朝的遼東軍政體系內﹐這類人就會感覺時刻被束手束腳。但加入清軍﹐甚至被抬籍編入八旗軍後﹐就感覺如魚得水。這也是此類人在明清兩支軍隊中﹐表現迥異的重要原因。前一刻的綿羊老油條﹐完全可能在瞬間就完成病貓到老虎的蛻變。
  隨著滿清勢力在遼東地區的擴張﹐越來越多的遼東漢人成為了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人甚至在入關前﹐就已經完全融入了八旗體系。至於那些沒有逃出遼東衛所體系的人﹐即便加入了清軍也難以獲得如此高的待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