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蔣介石用「打仗不行」來羞辱孫立人

蔣介石用「打仗不行」來羞辱孫立人

  古人有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之說﹐統治者無論到什麼地方﹐一般都是由兩個史官陪伴著﹐一言一行﹐均記錄在案﹐成為後來史家的重要佐證。以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臺灣的孫立人「兵變」一案來說﹐前幾年﹐隨著電視劇《中國遠征軍》的播映﹐遠征軍著名將領孫立人(1900~1990)也受到觀眾的關注。他前半生傳奇的軍事生涯、後半生坎坷的幽禁歲月﹐也被逐漸公開。1955年6月24日﹐蔣介石突然免去了孫立人國民黨軍隊「陸軍總司令」職務﹐將其改任「總統府參軍長」﹐隨之又將孫秘密拘捕。
  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政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他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後﹐孫立人被「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向上路寓所﹐直到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後﹐才解除對孫長達33年的「監護」。蔣介石生前﹐曾先後四次擬定了對孫立人處置的具體辦法﹐最終以「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原則處理﹐也讓這一歷史事件直到今天仍成為一個謎團。但這一事件﹐對國民黨政權以及蔣家父子的形象損害至深﹐成為一個沉重的歷史負擔。
  讀《二戰名將孫立人紀念文集》﹐內中收有「一代戰神犯梟雄猛虎硬被說成犬」一文﹐署名鄭錦玉。經查﹐作者原是當年孫家的水電工﹐於1982年移居美國﹐現為美國崇德儒學會會長。鄭錦玉一生致力於「孫案」相關材料的收集整理與冤獄的昭雪平反﹐曾於1985年攜《陳情書》回臺﹐懇請蔣經國以大局為重﹐了斷「孫案」。可回臺時剛入中正機場﹐東西即被查沒﹐還被審訊24小時﹐責令不得洩露「孫案」內容一個字﹐並禁止其日後回臺。作者記述﹐在1969年陰曆10月孫立人七十生辰祝壽那天﹐孫立人曾向他透露過與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的談話秘辛﹐時間是1955年5月28日﹐距離孫立人被罷職不足一月時間。
  蔣介石召見孫立人時首先問道﹕「你近期看什麼經書?」孫回答﹕「看《南宋興衰史》和《曾國藩家書》。」蔣介石說﹕「那好!」隨即面露不悅﹐語無倫次地說﹕「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你為什麼要和胡適、葉公超等政客來往?又和美國軍政界人士交往?美國新總統當選人艾森豪威爾為什麼要邀請你參加他的就職典禮﹐而不邀請我呢?你不要自以為很聰明﹐你再聰明也難逃出我的手掌心。現在我要把你孤立起來。」孫立人則理直氣壯地回敬說﹕「我一生知道忠君為國和愛民如子。我最討厭政治﹐更不會使用政治手段來加害於人。」此時場面空氣緊張尬尷﹐蔣介石惱羞成怒﹐逐退了孫立人﹐自此二人再沒見過面。作為軍人﹐孫立人忿忿地對鄭錦玉說﹐他怎麼會用「打仗不行」這種話來羞辱我呢?
  鄭錦玉分析孫案前因後果﹐得出的結論認為﹐作為清華精英、美國「南方西點」之稱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的抗日名將、史迪威眼中的頂尖人才﹐孫立人的聲望功高震主﹐足以讓氣量偏狹的蔣介石猜忌恐懼﹐嫉賢妒能。作者說﹐在英、美、日國家的軍政領袖和嚴格的史學家筆下﹐蔣介石才是一個既不能指揮、也不會打仗的大軍閥。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靠的是收買與分化﹔五次圍剿中共﹐徒勞無功﹔對日抗戰﹐每次由他指揮的主力軍﹐都被敵人圍攻殲滅﹐束手無策﹔國共內戰﹐更是棄甲曳兵﹐一敗塗地。以這樣的「資歷」﹐竟然批評孫立人「打仗不行」﹐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不過﹐孫立人辭世後﹐陳香梅的一篇悼念文章倒是中肯﹐文中說﹕「孫立人是代表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悲劇人物﹐也是中國在外力影響下權力鬥爭中的—名犧牲者。在任何的政治、軍事場合中﹐過於天真、過於感情用事、過於傲骨是無法一展長才的﹐古今中外皆然﹐而中國尤為顯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