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如果關羽沒有被東吳所殺﹐劉備還會討伐東吳嗎﹖

如果關羽沒有被東吳所殺﹐劉備還會討伐東吳嗎﹖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帶軍討伐東吳。如果之前孫權沒有殺了關羽﹐劉備還會這麼做嗎﹖
  就算孫權不殺關羽﹐劉備事後大概還是會打孫權﹐因為孫權佔領的這塊地方﹐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要想說明白這事﹐還得從先前關羽怎麼丟的這塊地方說起。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南部四郡。在經過幾十年的漂泊之後﹐劉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實際地盤。但是﹐這塊地盤﹐實在是太小了。荊州只是東漢十三州當中的一個﹐劉備又只佔據了荊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敗了﹐但未來肯定還會捲土重來。想要憑這塊地盤﹐擋住曹操的大軍﹐無疑是難如登天。
  所以﹐擺在劉備面前的﹐就只剩下了一條路。擴張!於是﹐劉備將目光﹐投向了荊州以西的益州。當時管轄這塊地方的人名叫劉璋﹐也是劉氏宗親。恰好當時劉璋和漢中的張魯交惡﹐劉璋來請劉備幫忙。劉備本來正愁沒有入蜀的機會﹐這下真的是天賜良機。劉備當即率領麾下精銳入蜀﹐留下關羽、諸葛亮、趙雲等一眾大將守家﹐駐守荊州。
  入蜀之後﹐劉備很快就和劉璋翻臉﹐開始和劉璋爭奪益州。劉璋雖然本事一般﹐但好歹是本土作戰﹐也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所以開戰之後﹐劉備不得不從荊州這邊火速調人﹐將諸葛亮、趙雲等謀臣武將﹐都調到了益州那邊去。至於荊州老巢﹐則是完全由關羽來鎮守。
  在連續打了兩年之後﹐劉璋終於被打服﹐開城投降。但是﹐在劉備接手了劉璋地盤的同時﹐原本和劉璋交戰的張魯﹐也投降了曹操。如此一來﹐漢中之地﹐就全都歸於曹魏之手。漢中之地是益州的門戶﹐如果任由曹操掌握漢中﹐以後蜀地就等於是大門全開。所以﹐劉備不得不硬著頭皮﹐和曹操來一場漢中大戰。
  漢中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高點的時刻了。當年被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劉備﹐如今終於可以在漢中﹐和曹操來一場旗鼓相當的大戰了!漢中之戰﹐一共打了兩年的時間。最終﹐在劉備幾乎壓上全部家底之後﹐終於艱難地打贏了這場戰爭。拿下了漢中﹐就等於是封死了蜀地的大門。以後曹操再想從這個方向進攻蜀地﹐就真的是難如登天了。
  但同時﹐這一仗打下來﹐劉備自身亦是損失不小。兵員、糧草、物資… …這些東西﹐都幾乎都被打光了。而且﹐因為之前劉備主攻的方向﹐就是蜀地﹐所以劉備不得不持續從荊州那邊抽血。這就導致漢中之戰打完以後﹐關羽鎮守的荊州地盤﹐已經無比空虛。
  就在這個時候﹐關羽在荊州那邊﹐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從戰略上來看﹐倒也沒有任何毛病。因為當年諸葛亮定下的隆中對﹐幫劉備定下的發展方向﹐就是這樣的。先取荊州﹐再取蜀地﹐然後從蜀地和荊州雙面出擊﹐讓曹魏首尾不能兼顧。從荊州的方向進攻﹐北上五百里就能直接打到洛陽。而從漢中方向進攻﹐到長安的直線距離﹐更是不到四百里!
  佔據了這兩個方向﹐又有東吳做盟友﹐只要曹魏那邊出半點疏漏﹐劉備馬上就可以打過去﹐到時候就真的是大事可定了。但問題是﹐諸葛亮的這個計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天下得先有變化﹐我們再隨之而動。簡單來說﹐就是敵先動﹐我後動。
  但是﹐漢中之戰以後﹐一方面﹐劉備因為連續幾場大勝﹐對蜀漢的實力明顯高估﹔另一方面﹐劉備也確實需要荊州那邊打一場策應戰鬥﹐分散一下曹魏的注意力﹐減輕一下漢中這邊的壓力。所以﹐當關羽提出要北上打襄樊的時候﹐劉備同意了。
  同時佔據蜀地和荊州﹐形成了鉗形攻勢﹐又經歷了連續的幾場大勝﹐士氣高昂。這些﹐都是蜀國此時的優勢。但同時﹐兵員、糧草相對匱乏﹐劉備主力遠在漢中﹐荊州空虛﹐這些都是劣勢。而且最關鍵的是﹐劉備和關羽﹐高估了東吳對蜀國的依賴程度。他們認為﹐就算自己背後露出破綻﹐東吳也絕對不敢從背後偷襲!
  但這次﹐劉備犯了此生最大的一個判斷錯誤。正是這個判斷失誤﹐將關羽﹐將他自己﹐乃至將整個蜀國﹐都推向了一個深淵。在確定可以打之後﹐關羽立馬集中所有力量﹐向襄樊方向推進。當然﹐關羽也不是沒想過﹐東吳可能會從身後偷襲﹐所以還是派傅士仁、糜芳等人﹐帶著一部分力量﹐在身後鎮守﹐以防不測。
  再之後﹐襄樊之戰開始。開戰之後﹐關羽採用了圍點打援的打法﹐先圍了樊城﹐然後等曹魏大將於禁率三萬精銳來援後﹐水淹七軍﹐生擒了於禁。
  襄樊之戰﹐對於蜀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從樊城到洛陽﹐直線距離只有五百多里﹐到許昌也只有六百多里。打垮了曹魏的援軍後﹐關羽對曹魏那邊的各路豪傑許以官位﹐從樊城到洛陽、許昌一線﹐很多當地的豪強﹐都紛紛響應﹐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這一下﹐曹操是真的怕了。自起兵起來﹐曹操還從未經歷過自家都城受到威脅的情況。已經年過六十的曹操﹐早已不復當年的雄心壯志。面對關羽的步步緊逼﹐曹操當時甚至都已經開始考慮遷都﹐以此來躲避關羽的鋒芒了。
  可以說﹐襄樊之戰時的蜀漢﹐是整個蜀漢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刻。如果孫權當時沒有偷襲的話﹐關羽說不定還真有可能打到洛陽城下。劉備在漢中那邊配合﹐直接攻擊長安。三國的最終結局﹐就會徹底不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孫權決定偷襲了。孫權也不傻﹐自然看得出來﹐一旦讓蜀國繼續這麼發展下去﹐蜀國接下來會越來越強﹐這不符合東吳的根本利益。
  於是﹐孫權下令﹐讓東吳大將呂蒙﹐率軍進攻關羽的後方。面對東吳的突然偷襲﹐本就已經空虛到極致的荊州後方﹐根本談不上什麼抵抗﹐就陷入東吳之手。而關羽之前委派的傅士仁、糜芳﹐更是直接投降了。這一下﹐原本由蜀漢控制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全都被東吳拿下了。最後﹐在經過麥城之戰後﹐東吳更是生擒了關羽。關羽被抓之後﹐拒不投降﹐呂蒙最終下令﹐處死了關羽。
  一代英雄﹐自此隕落。蜀國原本控制的荊州地盤﹐也瞬間全部落入東吳之手。在收到這個消息後﹐劉備自然是傷心欲絕。在短暫的傷心之後﹐劉備當即下令﹐集合蜀國全部力量﹐進攻東吳。夷陵之戰﹐就此爆發。
  客觀來說﹐劉備不是不知道當時蜀國的空虛。劉備很清楚﹐在經過連續數年的大戰之後﹐蜀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同時也消耗了過多的力量。但是﹐就算再怎麼困難﹐劉備仍然必須得打這一戰﹐他沒有選擇。一方面﹐關羽是他麾下最得力的大將﹐更是他的兄弟。如果不幫關羽報仇﹐劉備的屬下就會不服﹐劉備自身在情感上也無法接受。另一方面﹐荊州對於蜀國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戰略意義。如果沒有荊州這塊地盤的話﹐那也就意味著﹐以後蜀漢再想進攻魏國﹐就只能從漢中那一線進攻了。如此一來﹐原本很穩妥的鉗形攻勢﹐就變成了單打獨鬥。曹魏想要擋住蜀國﹐只要放一支大軍在漢中那邊﹐和劉備對峙﹐就能把整個蜀國﹐徹底堵在蜀地以內了。
  不管於公於私﹐劉備都必須打這一仗。既然經過連年的戰鬥﹐已經損失很大﹐這一仗又不得不打。所以接下來﹐劉備唯一的選擇﹐就是壓上全部的老底﹐傾盡整個蜀國的力量﹐來和東吳打一仗了。所以﹐從整個過程來看﹐劉備選擇打夷陵之戰﹐其實一點毛病都沒有。但可惜的是﹐這場國運之戰﹐劉備輸了。
  夷陵之戰當中﹐劉備雖然壓上了全部的家底﹐但因為種種原因﹐劉備最後還是輸了﹐而且是慘敗。東吳的新任大將陸遜﹐玩了一手火燒連營﹐將劉備打得全軍覆沒。最後﹐劉備僅以身逃。夷陵一戰﹐蜀國幾乎打光了全部的精銳。經此一役後﹐一直都蜀國滅亡﹐都沒能再恢復元氣。而勉強逃出生天的劉備﹐同樣命不久矣。僅僅數月之後﹐就病逝於白帝城。臨死之前﹐託孤於諸葛亮。
  後來諸葛亮幾次北伐﹐都只能走漢中那個方向﹐其實就是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而且夷陵之戰的失敗﹐也讓蜀國國力大損。諸葛亮就算幾次苦心北伐﹐也不過是在以攻代守﹐為蜀國勉強延命而已。但是在失去荊州、而且國力大損的情況下﹐只要曹魏那邊不出現大的紕漏﹐不管諸葛亮如何大才﹐都註定最後不可能成功。
  所以﹐就算孫權不殺關羽﹐劉備其實同樣會和他翻臉﹐堅持和東吳開戰。因為荊州這塊地盤﹐對於蜀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關係到整個蜀國未來的命運。有這塊地盤﹐蜀國就有希望統一天下。沒有這塊地盤﹐蜀國就註定必敗無疑。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