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宋高宗為什麼一定要殺23歲的岳雲﹖

宋高宗為什麼一定要殺23歲的岳雲﹖

  在岳家軍的猛將之中﹐第一猛將非岳雲莫屬。正史中記載的岳雲十二歲隨岳飛從軍﹐十六歲上陣殺敵﹐十八歲統領背嵬軍﹐二十三歲遇害。岳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猛將﹐他勇武絕倫﹐其武力還在岳飛之上﹐軍中皆稱其為「贏官人」。
  在正史中﹐岳雲也是手拿八十斤大鐵椎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的形象﹐所以在不考慮血緣的前提下﹐正史中的岳飛父子英雄氣﹐不亞於關公父子。但是在小說中﹐關平是明顯沒有關羽厲害的﹐可岳雲的武力﹐要遠遠超過其父岳飛﹐他堪稱是岳家軍的頭號猛將﹐任何金國強敵﹐都躲不過岳雲的雙錘﹐其中以錘震金彈子一仗﹐最能體現出岳雲的本事來。
  完顏金彈子﹐《說岳全傳》中的人物﹐金國二殿下﹐是大太子完顏宗翰的兒子﹐四太子完顏宗弼的侄兒﹐體態魁梧﹐力大威猛﹐相貌好似黑獅子一般﹐手持一對擂鼓紫金錘﹐有萬夫不當之勇﹐是金國前期排行第一的勇將。
  宋高宗被困在牛頭山﹐金彈子前往助戰﹐得知父親粘罕被岳雲打傷﹐單槍匹馬挑戰岳家軍。三場交鋒之後﹐金彈子大顯神威﹐三四錘打敗牛皋﹐十幾個回合擊退余化龍﹐七八回合戰敗董先﹐二十回合殺退何元慶﹐連猛將張憲也不是他的對手﹐岳家軍只得掛起免戰牌。
  岳雲回營打碎免戰牌﹐岳飛要按軍法治罪﹐牛皋求情保舉岳雲迎戰金彈子。四錘大戰牛頭山﹐八十回合之後﹐岳雲漸漸不支﹐牛皋急得大叫。金彈子以為是金兀朮叫他﹐回頭去看﹐被岳雲一錘打中肩膀﹐跳下馬取了首級。
  三國時期的趙雲在曹軍陣中殺個七出七入﹐就被後世敬為天人﹐而岳雲卻能在金軍陣中往返衝殺數十次﹐直至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最終大敗金兀朮。眾所周知﹐金兀朮的重裝騎兵鐵浮圖是刀槍不入﹐所以金軍鐵浮圖、拐子馬的威力﹐絕對遠在以步兵為主的曹軍之上﹐由此可見岳雲是何等之神勇了。
  背嵬軍是南宋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南宋時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背嵬軍由於戰功卓著﹐位列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
  岳飛背嵬軍作為岳飛的親兵衛隊﹐步兵由岳雲統制﹐騎兵由王剛統制。兩支部隊由岳雲統一節制。騎兵背嵬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背嵬軍戰術多變﹐常常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時﹐往往在距離敵人一百餘步時就有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馬﹐然後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再衝鋒﹐從而大量殺傷敵兵。憑藉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岳飛百戰百勝。在紹興十一年(1141)荊湖宣撫司罷﹐改任傅選為鄂州御前背嵬軍同統制。可見﹐背嵬軍已被朝廷納為己有﹐有了正式的番號﹐成為「御前」的軍隊。
  《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郾城之戰是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一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陝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東起兩淮﹐西至陝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一次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
  紹興七年(1137)﹐金兀朮率軍南侵﹐以本族精銳在郾城與岳家軍大戰。岳雲身先士卒﹐率背嵬軍騎兵衝撞敵陣﹐挫敵銳氣﹐又反覆衝殺﹐為這場重要的主力決戰獲勝立下大功(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騎兵「遭遇」戰﹐更是少有的平原野戰中﹐農耕民族步騎混同擊敗數量優勢的遊牧民族騎兵精銳的戰例)。郾城大敗後不久﹐金兵獲得增援﹐以十萬眾兵攻潁昌(今河南許昌)﹐岳家軍守軍約三萬。岳飛預先令岳雲率部分背嵬軍赴援﹐戰前﹐岳飛對岳雲說﹕「不勝﹐先斬汝頭。」。
  因金兵數量遠勝﹐主將王貴一度怯戰欲退﹐為岳雲堅拒。鏖戰半日後﹐金兵士氣低迷﹐岳家軍留守部隊5000人趁勢開城殺出﹐一舉擊潰金兵。此戰誅殺了兀朮女婿夏金吾﹐還生擒金軍大小首領78人﹐殺死敵軍繳獲軍器等不計其數。
  岳珂記載說﹕郾城等戰後﹐金兀朮大為震驚﹐仰天長嘆道﹕「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五十萬眾。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郾城之戰是宋金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戰役。史載此役宋朝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少勝多﹐予以金軍沉重打擊。
  岳雲率領的岳家軍精銳步兵背嵬軍﹐身配重斧上前﹐雖然金兵鐵浮圖兇悍無比﹐但也有其弱點所在﹐在戰馬的關節之處並沒有鐵甲所護﹐於是岳家軍便專斷馬足﹐一匹馬斷足便無法前行﹐而後導致的是一隊馬無法進行有力還擊﹐趁此時機岳家軍將士們斬殺金兵﹐最終完顏兀朮自以為榮的鐵浮圖也損失慘重﹐損失數量據記載十有八九都死於岳家軍砍刀之下!
  拐子馬、鐵浮圖相繼失效之後﹐岳家軍戰力暴漲繼續奮不顧身地斬殺金兵﹐頓時完顏兀朮整合的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失去強有力的後盾鐵浮圖後﹐白刃戰中﹐岳雲率領的岳家軍精銳步兵背嵬軍兒郎奮勇殺敵﹐在近戰之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完顏兀朮見大勢已去自己也無力回天﹐就算繼續戰下去也不一定能勝出﹐於是只好宣佈退兵﹐此戰最終以宋軍完勝而宣告終結!郾城之戰乃是岳家軍第四次揮師北伐的重要之戰。
  破鄧州﹐岳雲功勞第一﹐岳飛隱瞞不報。平楊麼﹐岳雲功勞第一﹐岳飛隱瞞不報。南宋紹興四年(1134)﹐16歲的岳雲隨父出征﹐去收復被金國佔領的隨州、鄧州等地。在這次戰鬥中﹐岳雲手持鐵錐槍﹐衝鋒在前﹐勇不可擋﹐第一個登上久攻不克的隨州城。後來又隨軍北征﹐收復鄧州。從此軍中皆稱他為「贏官人」(官人為宋代對男子的尊稱﹐「贏」此指常勝不敗的意思)。
  紹興三年(1133)﹐岳飛率軍平定吉州、虔州後﹐攜岳雲前往臨安覲見高宗。趙構除了重賞岳飛之外﹐還給岳雲一個保義郎(武階第50階)的官階。當時岳飛上書稱岳雲還無太大的軍功﹐不應有如此待遇。這不過是一介小官﹐卻依舊被岳飛推辭。由此可見﹐岳飛對岳雲的要求是多麼的嚴格。不過高宗沒有撤回任命﹐而之後岳雲的表現也確實不負所望。
  次年(1134)三月﹐岳家軍第一次北伐﹐直指襄陽府、唐、鄧、隨、郢州和信陽軍。岳家軍一鼓作氣﹐先後攻下隨、鄧二地﹐最後收復了襄漢。在攻取隨、鄧二城的時候﹐岳雲均為率先登城的那名戰士。但是父親岳飛不僅沒對他大加讚賞﹐反而為了避嫌而隱匿了鄧州一戰的戰功。因此﹐岳雲僅被封為忠訓郎(武階第47階)、閣門祗侯。
  紹興五年(1135)﹐高宗特旨岳雲為閣門宣贊舍人。之後﹐朝廷發現了岳雲的戰功﹐這才加升他為武翼郎(武階第42階)。在同年平定楊麼的戰鬥中﹐岳雲依舊勇冠三軍﹐但是父親仍舊沒有為他請功陞官。岳飛曾經的上司張俊不禁評價道﹕「岳侯躲避榮譽寵信是十分清廉的﹐但是沒有做到公正呀。」。
  後來﹐張俊上奏皇帝請求給岳雲特殊的禮遇﹐但是岳飛堅決推辭不接受。當時﹐岳飛還收到要將岳雲官升三級的詔令。岳飛卻推辭說﹕「士卒們冒死立下汗馬功勞﹐才能陞遷一級官職﹐我家的小子資質不好年齡尚小﹐如果為他陞官怎麼能服眾呢﹖」所以多次上書不接受。
  岳飛之所以不讓岳雲得到功勞官爵﹐其一是怕岳雲心生驕縱。其二是避免他人覺得岳飛濫用職權﹐提拔親信。相信當時的岳雲懂得父親的苦衷﹐並且知道父親以保國安民為己任。因此﹐岳雲始終謹遵父命﹐保家衛國﹐奮勇殺敵。
  歷史上﹐皇帝誅殺大將功臣並非沒有﹐而是很多﹐比如劉邦殺韓信、彭越都夷其三族、李善長、藍玉、胡惟庸都被滅族﹐問題是﹐他們的罪名都是謀反﹐謀逆是超級重罪﹐按律法是要牽連全家。而其他一些﹐遠至秦國戰神白起﹐功高震主﹐只是被賜死。唐朝開國將領侯君集的罪名雖然是謀反﹐但李世民還是只殺了他一人﹐沒有動他妻兒。唐朝名將高仙芝被殺﹐家人無事。明朝開國將領馮勝被賜死﹐家人平安。袁崇煥被凌遲﹐家人被流放但並未被殺。清朝大將軍年羹堯﹐被列大罪九十二條﹐也只是被賜自盡。
  可見﹐除非是被按了謀反的重罪﹐一般即使皇帝要殺大將﹐如果不是有謀反的實錘﹐一般不會殺其子女﹐更不會連部將一起殺害。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趙構必殺23歲的岳雲呢﹖
  根據歷史記載﹐岳飛父子都是被奸臣秦儈給害死的﹐秦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給抓了起來﹐刑訊逼供。但是岳飛父子一身的傲骨﹐怎麼可能會害怕酷刑。最後秦儈還是找到了「莫須有」的罪名﹐給岳飛父子定了罪。1142年的除夕夜﹐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害身亡﹐之後岳雲和岳飛的舊部張憲也被斬首示眾。  
  但是關於岳雲的死﹐歷史上卻是存在爭議的。因為當時據說秦儈的本意並沒有要殺了岳雲﹐秦儈與金人方面達成了協議﹐只是殺了岳飛﹐並沒有要殺了岳雲。而且留下岳雲對於秦儈來說是以備不測的後路﹐萬一金人毀約還有個岳雲能夠與之相較。
  但是宋高宗趙構卻是一心要殺了岳飛父子。這就需要分析一下宋高宗趙構這個人。趙構命運也算坎坷﹐本無可能成為皇帝的他經過一系列離奇的遭遇﹐突然成為了皇帝﹐民間甚至有「泥馬渡康王」的傳說﹐不過這個皇帝當的並不安穩﹐除了被時刻要擔心金人打過來﹐自己重蹈父親和大哥的覆轍之外﹐國家內部也是紛爭不斷﹐先是苗劉兵變﹐後是淮西軍變﹐兩場兵變使得趙構對於武人更加心存疑慮。
  而這時國內最大的軍事集團就是岳家軍﹐看看這名號就能明白趙構會有多麼地不舒服﹐天下都是我趙家的﹐趙家的軍隊卻被稱為岳家軍﹐而這岳家軍的首腦還是個不聽話的刺頭﹐身為武將上書奏請立太子已是大逆不道﹐又連續違抗十一道聖旨﹐這種刺頭掌握著軍權﹐趙構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那為什麼要殺岳雲﹖而岳雲對於宋高宗來說也是一個隱患﹐要是留下岳雲﹐讓岳雲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皇帝給殺死了﹐岳雲會不會繼續效忠也都不一定了﹐如果岳雲要反﹐戰無不勝的岳家軍也是巨大的威脅。所以最後秦儈最後還是把岳飛、岳雲都給殺了﹐這一對赤膽忠心的父子﹐最終沒有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效忠的君主給殺了。
  想想當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對部下說的那番話就明白了﹕「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回顧岳雲的這一生﹐不由得為他長聲嘆息。出生於戰亂不息的歲月﹐他從未享受過安逸太平的日子。十幾歲時便隨聲名顯赫的父親上陣殺敵﹐小小年紀的他面對高大野蠻的金兵卻毫不畏懼。人人都道他是神威小將軍﹐卻沒人關心過他有無天真自在的童年。
  雖然岳飛對他深沉的父愛也總是掩藏在嚴格的要求之後﹐但他依舊能理解並且接受﹐且從未對父親有過抱怨和不滿。當他被奸賊誣陷入獄時﹐岳雲承受酷刑著而體無完膚﹐但從未屈服招降一個字。岳雲的這一生﹐可謂不辜負血脈之情、養育之恩、將士之骨、忠義之心。也正是在這血脈傳承當中﹐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將對一方故土的深情留駐其間。也正是這一汪深情﹐得以讓華夏子孫穿越歷史遠洋的波濤,享受今日這潮平海闊的和平年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