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宋太祖英年暴斃之謎

宋太祖英年暴斃之謎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風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
  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裡。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的。《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歷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
  那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究竟發生了什麼﹖趙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看《湘山野錄》裡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顯然就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宋太祖突然召趙光義入宮﹖而且時間是深夜。有什麼重要的祕事非要這時候談﹖再看後一句﹐「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這裡也有兩個疑問﹐一是二人深夜見面﹐難道就僅僅是為了喝酒﹖二是﹐即便是只為了飲酒﹐為什麼要屏退左右侍從﹖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要祕事要談﹐到底是什麼事呢﹖
  接著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什麼是「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製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拿在手中正合適。宋太祖不是長臂猿﹐他要拿「柱斧」這玩意兒戳地﹐就得蹲下身來。這就更奇異了﹖兩個人喝著酒﹐怎麼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關於這句話﹐有的解釋是「好做」﹐有的解釋是「好好幹」。做什麼﹖幹什麼呢﹖
  由於這些諸多疑點﹐便有了趙光義毒死兄長一說。尤其是「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光義在酒裡下了毒﹐趙匡胤喝下﹐毒性發作﹐他順手抓起「柱斧」戳向趙光義﹐但已經沒有足夠的力氣﹐於是身子一軟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裡還拿著「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著﹐口中喊道﹕「好為之﹐好為之。」而趙光義驚慌離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這樣一種情形﹐趙匡胤在說「好為之」這句話的前面﹐篤定有一段趙氏兄弟間的談話。談話內容會是什麼呢﹖應當是趙光義請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當然﹐這請求中帶著威逼。趙匡胤猶豫憤怒間﹐毒性發作﹐這一刻他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萬般悲憫無奈地說﹕「你當繼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幹。」。
  我要說的是﹐這一幕並非是空穴來風的主觀臆想。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後﹐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任府尹﹐長達16年。在這之中他培養了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於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是根深蒂固。
  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3月的時候﹐朝中的群臣爆發了「遷都之爭」。趙匡胤認為以開封作為國都﹐地理位置雖然不錯﹐然而地勢不險﹐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敵。於是有意遷都洛陽。雖然兩地各有利弊﹐但在趙匡胤看來﹐遷都洛陽是利大於弊。大臣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譬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就認為﹕「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趙匡胤卻不聽從﹐他認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像。
  看起來﹐趙匡胤已經下了決心遷都。而這時候﹐也反對遷都的趙光義說了一句微言大義的話﹕「在德不在險。」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匡胤聽了這句以後﹐默然無語。等到晉王趙光義出殿後﹐他居然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於是﹐遷都計劃沒有成行。
  趙光義一句話就能說動趙匡胤﹐是他在趙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極重極高﹐還是這句話本身就含義深刻﹐合情合理呢﹖兩方面原因都有。我們來看看「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據《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麼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洞庭湖)右彭蠡(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羊腸阪﹐在山西境內)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太行山)﹐常山(恆山在山東境內) 在其北﹐大河(黃河)經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一番話﹐十分感嘆。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為趙匡胤著想﹐而是出於自己的憂慮。因為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個月後﹐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了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後的發生的事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