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最為功於心計的四位少婦

三國最為功於心計的四位少婦

  大人使權﹐小人用術﹐男人謀略﹐女人用計﹐三國﹐因為這些繽至紛來的招術﹐而更加精彩和引人入勝﹐成為人人皆知的經典。只是﹐女人的計謀﹐最終成全了誰?
  NO1.貂蟬。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演義》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於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跡可尋﹐於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於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跡﹐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NO2.孫尚香。三國中另一個不能不提的女性孫尚香﹐也是一個不可小看的人物﹐其心胸之大﹐謀略之高﹐不在男性之下。
  想那孫堅之女、孫策、孫權之妹﹐能是個次等貨色麼?在一個以男權為主的社會裡﹐女性的命運緊緊依附著丈夫﹐男人七上八下﹐妻子就得八下七上﹐所以﹐丈夫升天﹐妻子就能成仙﹐丈夫入地﹐妻子必定為鬼。孫大小姐知這一天﹐就不管其兄長是讓她假嫁還是真嫁﹐反正進了劉家門就是劉家人﹐以劉備的大業為己任﹐幫助劉備為全力以赴﹐完全是個為自己打算的主兒﹐好一個會為自己謀劃的女中豪傑!可惜的是﹐這樣一個豪情女子﹐先是孫權的棋子(出嫁劉備是無可選擇的出路)﹐再是劉備的棋子(出身豪門又如何?!)﹐完全作不得自己的主兒﹐只留給後人一聲長歎﹐幾許惋惜。倒是今天的讀者﹐有幾份憐香惜玉的美意。
  孫尚香下嫁劉備時是年方19的妙齡女郎﹐而劉備已是年近半百、數婚再娶的半個「糟老頭」。這孫尚香不僅容貌端莊﹐而且才思敏捷﹐心情剛猛﹐有她幾個兄長的風度。因此﹐讓她嫁給劉備實在是很委屈﹐完全是出於被迫無奈所接受的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並非小說演義上說的「美人愛英雄」那麼浪漫。史書上說這孫尚香的宅中是侍婢百餘人﹐皆執刀侍立。劉備每入﹐心常凜凜。平常喜歡舞刀弄槍的孫尚香﹐竟在自己宅內安排百餘名手執利刀的侍女﹐讓劉備每次進入內宅﹐心裡都感到很恐懼。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孫尚香對這樁婚姻的牴觸情緒﹐婚後夫妻間的感情便可想而知了。
  孫尚香與劉備談不上恩愛的夫妻情分只維繫了兩年﹐公元211年劉備親率大軍西進益州﹐夫妻倆自此便天各一方﹐永不相見。當時﹐孫權聞知劉備西征的消息﹐便派遣舟船來接走孫尚香﹐並讓她將年僅四歲的劉阿斗帶回東吳﹐其目的自然是將劉備唯一的寶貝兒子當人質﹐為東吳討回南郡之地。後來張飛、趙云「勒兵截江﹐乃得禪還」﹐可見當時是強行從孫尚香處奪回阿斗的。從此﹐孫劉聯姻不歡而散。
  重返吳郡的孫尚香才21歲﹐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均無孫尚香再嫁的隻字片語記載﹐也就是說正富青春的她自此開始「寡居」生活。在此後的歲月中﹐孫尚香一方面承受的是寂寞孤苦﹐另一方面則背負著一種強大的精神壓力。在東吳人眼裡﹐她始終是敵對方元首劉備的夫人﹔在蜀漢方心中﹐她是裡通東吳﹐有劫持人質之嫌。因此﹐劉備在蜀地稱帝后﹐並未給她什麼封號﹐而是冊立偏將軍吳懿的妹妹為皇后。劉阿斗繼位後﹐也沒追贈她為皇太后﹐蜀漢的史官僅稱她為「夫人」﹐並未給她單獨立傳。
  孫尚香雖貴為破虜將軍孫堅之女、吳大帝孫權之妹、蜀先主劉備之妻﹐但其人生遭遇卻相當淒慘﹐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孫尚香何時鬱鬱而終﹐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民間盛傳其在劉備兵敗身亡後﹐投江而死﹐九江、蕪湖、南京、鎮江等地均有孫夫人投江遺跡的傳說﹐還為其建有不少祠廟﹐或稱梟姬娘娘﹐或稱靈澤夫人。這也許正是民間百姓對她的不幸遭遇的一種惋惜與同情!
  NO3.二喬。1800年前﹐三國時期出了兩位風華絕代的美人大小二喬﹐三國時的大喬和小喬合稱「二喬」﹐是中國古代歷史新上著名的大美女﹐分別是三國東吳霸主孫策和大將周瑜的妻子。
  正史《三國誌》對於二喬的記載極少﹐只記述了二喬「皆國色也」﹐是廬江的喬公之女﹐且分別嫁給了孫策、周瑜。其他關於二喬的描述大多出於後人的想像。陳壽的《三國誌》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裴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只有一句﹕(孫)策從容戲(周)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按﹕流離﹐光彩煥發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這兩句話告訴我們﹕
  第一﹐二喬的姓本作「橋」﹐至於她倆的芳名﹐史書失載﹐只好以「大喬」、「小喬」來區別。現代人對此會覺得奇怪﹐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裡﹐這種現象卻是見慣不經的。歷史上許多皇后都沒有留下名字﹐就是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妹妹孫夫人﹐不也同樣不知其名嗎?不過有些學者考察大喬叫喬靚﹐小喬叫喬婉(二喬之名﹐均出自《鳳凰二喬》)﹐因為我們叫貫了大喬和小喬﹐所以忽略了她們的原名。
  第二﹐二喬的籍貫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
  第三﹐二喬長得很美﹐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
  第四﹐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攻取皖縣之後﹐當時﹐孫策、周瑜二人都是25歲(周瑜比孫策小一個月)﹐因此﹐估計二喬的年齡不過20上下。
  第五﹐孫策、周瑜對能娶二喬為妻感到非常滿意。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
  《三國誌》中「時得橋公兩女」的「得」字用得很絕﹐強行霸佔的也是「得」﹐自願送上門的也叫「得」﹔不知孫策、周瑜當時到底是哪一種「得」法。但根據史書記載的情形看﹐喬家肯定並無意於這兩位才俊﹐否則喬公也不必等到城破之後﹐才讓孫策、周瑜得到自己的兩個女兒。這時作為戰利品的大喬、小喬﹐也只能由兩個要好男人用另一種形式分去了。裴松之在為《三國誌》做註釋時﹐引用了當時還能見到的另一部史書《江表傳》的記錄﹕「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流離」是容光煥發的意思)﹐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這段補白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很可能是大小喬的父親並不滿意這兩樁婚事﹐孫策才跟周瑜解嘲說﹐「喬公兩個女兒雖然魅力四射﹐但我們做他女婿﹐他也該高興啦!」言外之意是﹐這個老傢伙還有什麼不滿足的!不過﹐一年多之後﹐孫策便遭刺客暗算﹐重傷不治去世﹐時年僅二十六歲﹐風華正茂的大喬就此守了寡。
  正史中對於二喬的記載僅《三國誌》一處﹐再無下文﹐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但歷代文人卻被史書中所稱二喬「皆國色也」撩撥得熱血賁張﹐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說﹐在赤壁大戰中﹐如果周瑜不是有東風相助﹐趁風勢火燒曹操戰船取得勝利。那大、小喬早就成為曹軍的戰利品﹐關到曹操建的銅雀台裡去了。這是詩人詠史時的想像、生發﹐本身並不是歷史。到了明代羅貫中那裡﹐杜牧的詩卻又成了歷史的依據﹐大大被「演義」了一把。
  208年﹐曹操在佔領荊州之後﹐進軍東吳﹐統一江東。蜀國想藉機與東吳聯合抗曹﹐但孫權(此時孫策已死)的大臣們卻意見不一。於是﹐諸葛亮便來到東吳﹐做孫、劉統一戰線的思想工作。當時東吳政權內最有影響的人物﹐是大將周瑜﹐因此諸葛亮的工作重點就放在了他身上。《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一章中﹐諸葛亮這樣對周瑜說﹐曹操曾經發誓﹕「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這是諸葛亮紅口白牙說瞎話﹐曹操統一中國是想成就自己帝業不錯﹐但如果說是為了兩個女人﹐就太荒唐了。羅貫中為了表明自己言之有據﹐還讓諸葛亮隨口朗誦了曹植寫的《銅雀台賦》﹐其中有這麼兩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三國誌·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中的確收錄了曹植的《銅雀台賦》﹐但其中根本沒有這兩句。更重要的是﹐曹操建銅雀台是在210年﹐曹植寫賦也當在此之後。而諸葛亮聯吳是在208年﹐這時﹐銅雀台根本連影兒都還沒有﹐曹操得了二喬也不能往那裡裝﹔諸葛亮也除非真的先知先覺﹐至少提前兩年以上知道了曹植的《銅雀台賦》內容。羅貫中杜撰這段情節的用意﹐是突出諸葛亮的睿智。諸葛亮本來是說服東吳一起抗曹的﹐但他玩了一個「倒高潮」﹐先用激將法刺激周瑜﹐說這曹軍反正咱也打不過﹐他們打你們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大喬、小喬兩個女人﹐你只要把她們獻出去就平安無事啦。這招很損﹐諸葛亮明白以周瑜的英雄氣概﹐是斷受不得這等侮辱的﹐為自保而獻妻﹐這哪裡還是英雄!周瑜果然中計。
  由於《三國演義》是通俗小說﹐羅貫中的這番杜撰對後世影響甚大﹐二喬也就成為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名女人。因為沒有二喬﹐就沒有了蜀、吳聯盟的基礎﹐就沒有了隨後的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