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本可稱雄一方的劉牢之為何自縊而死﹖

本可稱雄一方的劉牢之為何自縊而死﹖

  劉牢之是東晉名將﹐崛起於前秦對東晉的戰事中﹐也就是面對前秦的軍事威脅﹐東晉建立了古代最為能征善戰的軍隊之一﹐北府軍﹐正是依靠淝水之戰前後的表現﹐劉牢之成為了北府軍領袖的代表之一﹐本可左右天下局勢﹐稱雄一方的劉牢之﹐為何最終淪落到部下離散﹐自縊而亡的悲慘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劉牢之的出身﹐也算得上是武將世家﹐可是他和桓玄﹐司馬元顯一樣﹐都是因為得不到豪門大族的支持身敗名裂﹐司馬元顯和桓玄前期的確能夠得到豪門士族的支持﹐否則他們都不可能執政。可他們急於攬權﹐才最終被拋棄﹐劉牢之則是自始至終都得不到支持的那個人。相比之下劉裕雖然出身卑微﹐但崛起之後﹐吃相不像司馬元顯和桓玄那麼難看﹐徐徐圖之。至於豪門士族為什麼要扶持劉裕﹐是因為他們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了﹐北府兵不在他們手裡﹐不用劉裕用誰呢﹖
  而導致劉牢之悲劇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多次反叛﹐《晉書》記載﹐及王恭將討王國寶﹐引牢之為府司馬﹐領南彭城內史﹐加輔國將軍… …元顯遣廬江太守高素說牢之使叛恭﹐事成﹐當即其位號﹐牢之許焉。這是劉牢之第一次反叛﹐緊接著元興初﹐朝廷將討桓玄﹐以牢之為前鋒都督、征西將軍﹐領江州事。元顯遣使以討玄事諮牢之。這個時候桓玄又派遣使者說服劉牢之﹐結果他又答應了﹐反叛了司馬元顯﹐按理說已經兩次了﹐應該長點臉了﹐不然連做人的尊嚴信譽都沒了。
  不過在司馬元顯失敗後﹐桓玄還是看穿劉牢之政治上的無能﹐他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劉牢之看重的是利益﹐所以桓玄即使收了劉牢之的兵權﹐元顯既敗﹐玄以牢之為征東將軍、會稽太守﹐牢之乃嘆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將至矣!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禍事臨頭也是太晚了﹐劉牢之想再次反叛桓玄投奔廣陵相高雅之﹐在召集手下人商議的時候﹐發生了打臉的一幕﹐參軍劉襲曰﹕「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佐吏多散走。
  可以說劉牢之反覆無常多次反叛已經讓部下都受不了了﹐劉牢之幾次變陣營﹐誰敢支持他﹖他習慣做二五仔﹐不能要求每一個北府兵都做二五仔。眼見部下離散﹐加上兒子沒有及時回來就自縊而亡了﹐可見劉牢之的大局觀很有問題。劉牢之有足夠左右天下的力量﹐卻缺乏與之匹配的心態。他似乎一直都走在一條尋找一個好老闆的路上﹐自己擔當的魄力差了點。劉襲說的固然是漂亮話﹐但是作為領頭人﹐尤其還是北府這樣一支勁旅的領頭人﹐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變換陣營﹐你讓下面的人很為難。我明明一發力就可以搞掂對手﹐可誰知道第二天睡醒了起床﹐昨天的對手會不會變成今天的大老闆。沒有當雄主的魄力﹐可偏偏懷璧其罪捏著北府﹐他的命運就只能是死了。
  或許劉牢之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年間﹐自己從一個流民帥﹐會變成左右天下的砝碼。謝玄、謝琰連續去世﹐在王恭之後他一下就變成了最強的軍閥。面前是之前沒人走過的路﹐學習前人的做法﹐不可能﹐國之重器怎麼可能放出去﹐註定得不到士族支持。學陶侃的部隊可沒有北府這麼能打﹐士族更不可能讓北府擁有一塊可以自給自足的根基﹐那會讓這支部隊徹底失控。劉牢之沒有劉裕那樣自己制定遊戲規則的魄力﹐也沒有打破士寒障壁的勇氣﹐跟著士族在別人的規則下﹐面對的對手個個都有破壞規則的打算﹐偏偏最守規矩的居然是劉牢之自己。他的性格造就了自己的命運﹐從他坐到北府大佬那一刻起﹐怎麼選都是死路。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