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炎帝神農氏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炎帝神農氏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作為炎黃子孫﹐其實除了對真正讓炎黃子孫成為整體的黃帝之外﹐神農氏炎帝也是我們必須瞭解的人物﹐而炎帝神農文化構築成的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包容性。
  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是廣種薄收﹐而且經過多次種植的土地日趨貧瘠﹐收穫量越來越少。這時部落只有整體或部分遷徒﹐到新的地方披荊斬棘﹐燒荒墾土﹐刺穴播種﹐以取得更多的穀物。經過多次遷徙﹐炎帝部落來到黃河下游與長江下游之間的廣闊平原。這裡土地平衍廣袤﹐土壤鬆軟肥沃是播種作物的好地方。
  頻繁的遷徙﹐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炎帝決心改進耕地、播種和種植方法。《易經·系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禮·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製作耕播工具「耒耜」。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播變為條播﹐使穀物產量大大增加。為了適應不同的耕播農活﹐先民們又將耒耜的主要組成部分製成可以拆裝的部件﹐使用時﹐根據需要進行組合。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並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谷」﹐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嘗草木而正名﹐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這些記載﹐生動地描述了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逐漸總結出各種治病療疾的醫藥知識的動人情景。炎帝親嘗百草﹐在用藥草為民治病的過程中﹐幫助人民認識了許多藥物﹐掌握了許多治病的方法﹐從而成為了中醫藥學的鼻祖。
  炎帝神農氏為了救民疾苦而捨生忘死﹐鞠躬盡瘁﹐「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後人不忘炎帝神農氏在開創醫藥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和獻身精神﹐將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歸功於神農氏﹐稱為《神農本草經》。中醫藥學自神農氏首創以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藥學體系﹐在世界藥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