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的死亡是很戲劇性。這件事被記載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眼看狀況不對﹐就逃離了衛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回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這兩人也因為這件事留名歷史。
  《左傳》用「以戈擊之」記錄這個武打場面﹐子路顯然不敵。《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這畫面很重要﹐可以連結到前面的歷史﹐因為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聵起衝突。
  蒯聵之前出亡是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個寵妾名叫「南子」﹐一個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發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國上下都知道﹐只有衛靈公或是被蒙在鼓裡﹐或是不在乎。蒯聵想替爸爸報戴綠帽的仇﹐想殺了南子﹐行動卻失敗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論語》也出現過﹐「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為什麼發生這件事﹖孔子當時來到衛靈公的朝廷﹐因為名氣太大﹐朝廷翻雲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見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興﹐很明白地和老師說﹕「你不是說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見大美女幹嘛﹖如果孔子不是因為女色誘惑而去見南子的話﹐就表示南子左右衛國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過她謀得權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讓老師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的說法是﹐我既然是衛國的客人﹐這國家的女主人堅持見我﹐我沒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見她﹐中間有著帷幕﹐談了兩句我就退出了﹔你雖然討厭南子﹐但是這樣的見面過程中﹐沒有不合禮的地方吧。
  在《論語·先進篇第十一》裡頭﹐最重要的是曾點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漂亮得不得了的志願﹐更重要的漂亮得不得了的語言。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但別忘了﹐這裡還有三個人﹐孔子一問完話﹐子路就馬上回答了﹐他的志氣很大很清楚。他說﹐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戰爭戰亂饑荒﹐如果有國君信任我﹐不需三年時間﹐我就可以讓他的人民知道什麼是勇氣﹐不用怕大國﹐不用怕困阨﹐而且最重要的是「且知方也」﹐要有勇有謀﹐不是亂搞的。他說完﹐接了四個很有意思的字﹕「夫子哂之」﹐孔子笑他又來這套。
  另外有一段在《論語·公冶長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經常感慨﹐道不行就算了﹐不用繼續留在這地方﹐寧可漂流海上﹔若有這麼一天﹐大概只有一個人會跟我﹐就是子路。這段紀錄到了後面十分鮮活﹐子路「聞之喜」﹐有人和他說﹐老師不要玩了﹐想離開應該只有你會跟。聞之喜﹐不是驕傲夫子最看重他﹐而是高興孔子最明白他﹐他是個絕對會對孔子不離不棄的人呀!如果要弟子自由去發展﹐有個人卻一定打死不會走﹐那個人就是子路。但孔子還是要虧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他說﹐你真的比我還勇敢﹐但你別急你別慌﹐別真的去紮木筏要跟我走﹐我只是打個比方罷了。如此簡短的對話就能看出子路有多性急﹐也可以知道孔子有特別的幽默感。
  回到《左傳·哀公十五年》。這時子路幾歲﹖子路只小孔子九歲。那年孔子七十二歲﹐子路也是個六十幾歲的老者了﹐卻到老還那麼衝動。《左傳》後面補了一小段孔子聞衛亂的反應。他看子羔回來了﹐臉色都發白﹐因為深知子羔不是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來了﹐表示衛國的情勢真的很糟。「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禮記·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於中庭﹐《禮記》為何要提及這段﹖因為孔子失禮﹐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失禮的﹐他在大庭廣眾下這樣哭泣﹐是真悲傷。一個一輩子相信禮並且內化禮的人﹐卻到七十二歲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悲傷。
  陸續有人來弔喪子路﹐「夫子拜之」﹐這是多麼失禮呀!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跟我們現在在殯儀館看見長輩為晚輩答禮一樣。但也是這麼寥寥幾句﹐寫出了孔子的真性情。孔子怎麼會是一個無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違背一輩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關係早已超越「禮」在他心中所承載的。他的「不逾矩」﹐還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慟的事﹐他也無法再守禮了﹐他非得如此失禮﹐才能表現對子路之死的衝擊。「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緒發洩完﹐他才有辦法問詳細的情況。孔子大失禮痛哭之後﹐才有辦法回神見傳消息的人﹐問子路死時的來龍去脈。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醬﹐多慘呀﹐孔子之後再也不吃肉醬了。子路六十三歲﹐只因為一件不關他的事而死。為什麼這兩個人要殺他﹖他都是個六十三歲的老人了﹐如果換成一個年輕氣盛的人選擇這樣做﹐意義是完全不同。
  從這件事以及其他最清楚最可信的傳記資料來看﹐我們能夠知道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樂﹐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關﹔他的生命﹐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