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12
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雍正,一個正面的評價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a2292959 於 2011-8-1 15:10 發表
千錯萬錯都是愛辛覺羅家族的錯.

因為愛辛覺羅家族,中國被奴化的這麼嚴重,

因為愛辛覺羅家族,中國的科技大倒退,

因為愛辛覺羅家族,中國的人文素養大毀滅,

因為愛辛覺羅家族,中國人淪為東亞病夫,

因為愛 ...
舉腳贊成!
當西方在工業革命時,滿洲人忙著搞文字獄;
當列強在造船塑炮時,八旗兵把明朝的火器丟在一邊,忙著訓練他們的鐵騎;
當西歐忙於爭霸海上時,乾隆也忙著游江南;
當歐洲的殖民政策到處實行時,清朝放縱著自己的人民吸鴉片;
最後八國橫行中原時,滿洲政府也忙著割地賠款了。

當一個低文明的部族勉強統治一個5000年文明的民族時,他們的皇帝再聰明再努力,也只能慢慢的學習那5000年的經驗,而無法讓那5000年的文明繼續發展,這是文明倒退,一個國家的悲哀!

TOP

因為愛辛覺羅家族………

為何皆是負面評價呢? 那清朝的初期的盛世,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
為何未有人說過…「因為愛辛覺羅家族,使人民安居樂業。」
希望大家在給於歷史評價時,能給予比較中立的批評,好的、壞的應該要
指出來,非只言壞的、只言好的。

其實正確來說,並非一定是愛辛覺羅家族的問題,如果一定要說的話,為何不說
愛辛覺羅家族是被中國文化給同化才導致他們上向減亡。

如果再給愛辛覺羅家族一次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也會選擇不再入中原,
好好的待在塞外,總比現在輸了面子、輸了文字、輸了文化來的強多了。
不是嗎?

所以說歷史我們是改變不了,誰是、誰非,自有他的定數,就讓歷史為他們留個名。
現在我們唯一能變的是自己,借古論今。前人走錯的路,我們要當借鏡別再去犯。

TOP

回復 24# nanayfirst 的帖子

http://www.plus28.com/thread-2911509-1-3.html


轉載】「康乾盛世」爭論

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所謂的「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很多的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然而事實如何呢?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遠遜前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國家統一的不穩固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係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遊牧民族,自準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從康熙到乾隆,數十年不停地屠殺西北各族人民。從而激起了更加激烈的反抗。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屠盡準格爾蒙古人為標誌,才勉強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當時的大漢奸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中吹捧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而又低效的軍隊和頻繁的愚蠢的戰爭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據說是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跡: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這就給後來的工業化埋下了禍根,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制約了工業化進程。(傳統的早期工業化必然導致人口增加。)

文化氛圍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字獄,想像力倒是很豐富)還將百萬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於是乎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滿清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於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為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滿清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滿清統治者未能,也不可能處理好關係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係。

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係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滿清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政治隊伍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以務虛的態度,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採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收到了極差的效果。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儘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係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麼,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飢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落後的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入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農奴制的殘餘隨處可見,「圈地運動」更是嚴重破壞了生產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麼一個空殼。(雖然八股文並非源自康乾,但是在康乾時代變得空洞化卻是無疑的。)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體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於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於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頂多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

拒絕開放閉關自守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儘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滿清統治者卻不知道採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御。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滿清也缺乏準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乾隆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於修圓明園,安於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滿清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於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後,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舋易滋」,於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其統一的雄姿,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她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滿清,但說滿清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滿清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表面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歷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復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康乾盛世」之說的四大焦點

近年來,清史學界頗為關注康乾盛世(即康雍乾盛世)問題研究。圍繞著能否稱康乾盛世,如何看待康乾之世的歷史地位、潛在危機以及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等問題,學術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清史學界關於康乾盛世(即康雍乾盛世)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焦點問題展開:

焦點之一:康乾盛世是否存在?

對這一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堅決否認清朝曾經出現過康乾盛世,認為「清朝統治的建立,是以全國生產力大幅度破壞為代價的」。穩定後出現的所謂「盛世」,其實是時人和後人「吹捧」出來的。既然「盛世」不存在,康乾盛世研究也就成為一個偽命題。另一種觀點則充分肯定盛世的存在,認為將康乾時期清朝出現的繁榮景象稱為「盛世」,是歷史當事者對當時國內形勢的普遍認可,即所謂「正值太平盛世」,「轢古凌今,遘史冊罕逢之盛世」。前一種觀點,將這一被時人廣泛認同的提法視為「吹捧」,顯然有失偏頗。國家統一的完成,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特徵,也是清朝對中國歷史做出的最大貢獻。此外,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也是那一時期的顯著特點。還有學者強調:康乾盛世的出現,「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遠逾前代,具有集大成之勢。它是以儒家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在18世紀創造的一個偉大奇跡」。當然,肯定康乾盛世時期存在的學者們對盛世的起始時間和分期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盛世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康乾盛世的頂峰是乾隆時期清朝統一新疆(1759年)之後的20餘年。

焦點之二:如何認識康乾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

一些學者認為康乾時期中國社會幾乎陷於停滯狀態。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是他們的發明。18世紀亞當.斯密就認為中國社會似乎「停滯於靜止狀態」了。德國哲學家赫爾德在1787年出版的《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中,也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態持同樣的看法,認為這個帝國的「體內血液循環已經停止,猶如冬眠的動物一般。」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國內學者很少再用「停滯」、「超穩定」等術語談論清代中國,但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康乾時期的中國如龍鐘老人,「步履蹣跚,緩慢遲滯」。近年來逐漸走向深入的中國早期近代化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認為:康乾盛世實際上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標誌著中國傳統社會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另一方面,它將明朝中後期以來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的轉型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認為,這種轉變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得到充分說明:一是商品經濟和市場體系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經濟和社會的面貌,市民階層逐漸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因素;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明顯的進步和擴張,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企業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三是普通百姓的人身自由獲得明顯擴大,政府對基層社會控制的削弱、法制的加強與國家統一的逐漸完成是康乾時期同時存在的政治趨勢;四、在觀念文化領域,一個新的傳統正在形成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這就是人文主義傳統。人文主義傳統不但深刻地影響到了當時的知識界,而且影響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變遷。

中國早期近代化的研究者認為:學術界不能、也不應該忽視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社會轉型的重大意義。他們以下面兩個事實說明這一問題:一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和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早期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基本上是重合的。晚清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大多在清前期已經得到了充分發展。而不少在清前期已經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晚清繼續得到發展,成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晚清近代化的倡導者所提出的許多社會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清前期,特別是康乾時期啟蒙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近代民主、自由思想和清前期以反對禮教束縛,反對君主專制為基本特徵的反正統思潮,具有某種先後相承的關係。總之,有充分的理由說: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社會出現的持續數百年的、在康乾時期達到高峰的早期近代化,為鴉片戰爭後中國近代化的正式啟動與發展做了必不可少的前期準備。

焦點之三:怎樣看待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

學者們認為,乾嘉之際清朝的盛衰之變,不但對19、20世紀的中國歷史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中國傳統社會的興衰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它徹底終結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繁榮,使康乾之世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最後一個輝煌時代。對康乾盛世衰落的原因,史學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對清朝統治者在治國思想上的不思進取、傳統社會發展潛力的耗竭、社會轉型時期不安定因素的增加以及統治者對策的失誤,等等,學者們都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清朝盛衰之變最直接的原因是日益嚴重的政治腐敗。政治腐敗的直接後果主要有兩個:一是社會矛盾激化,「官逼民反」,所謂「民生不遂,由於吏治不清,長吏賢,則百姓自安」講的就是此意;二是政府統治能力下降。在任何時候,人們都不能指望一個萎靡、腐敗的官僚隊伍能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腐敗,必然破壞行政機制的正常運轉,降低朝廷鎮壓能力,這在客觀上又為民眾反抗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其實只是清朝統治的盛衰之變,清朝的社會經濟在不少地區仍在持續發展,清朝政權仍具有較強的活力,並且獲得不少地區和不少民眾的支持。如果史學界過分誇大盛衰之變的劇烈程度,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此後清朝政權在內憂外患中仍能支撐一百餘年。另外,在嘉道「中衰」時期,中國社會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並未因統治危機的出現而陷於停滯。

焦點之四:如何評價乾隆時期開始的閉關政策?

和以前各代相比,清代中國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挑戰,這就是西方殖民勢力大舉東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識康乾時期清朝的對外政策非常自然地成為康乾盛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後,不少學者強調清朝統治者推行的閉關政策使18世紀的中國嚴重落後於世界,喪失了「走向世界」的機會。特別是1793年英使節馬戛爾尼來華,更被一些學者視為中國「借鑒和學習外部世界」的大好時機。有的學者強調:「如果乾隆帝及其臣屬能對馬戛爾尼傳遞過來的信息做出敏銳的反應,中國完全可能也有條件在世界早期現代化的潮流中獲得主動進取發展的機會。」乾隆時期中英談判的破裂,使「中國又一次失去了歷史進取的機遇,而一個國際競爭時代迫在眉睫地來臨。」

然而,上述觀點近年來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質疑者主要有三個理由:首先,中國和歐洲社會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中國在科學技術、人文思想等方面落後於歐洲,至晚從14世紀就開始了。康乾時期中國的落後,是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歷史的責任從來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僅由一代人來承擔。說閉關政策加劇了中國落後的程度是正確的,但不能簡單地將中國的落後完全歸罪於閉關政策;其次,要辯證地分析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清代的中國和以前各代不一樣,它處於十分險惡的國際環境中。

閉關政策實際上是落後的清朝統治者在國力相對衰弱的情況下,推行的一種帶有防御性質的對外政策。作為研究者,我們決不能脫離歷史實際,苛求清朝統治者妥善地處理維護國家獨立與實行對外開放的關係。事實上,如果一定要在安全與發展二者之間做出選擇,人們首先選擇的一定是安全,這是人類的本性。儘管這樣的安全未必可靠,也未必能夠長期維持;第三,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帶來的決不是發展的機會,而是西方資本主義向中國擴張的野心。即使乾隆時期中英談判取得一定成功,研究者也不宜對清朝的前景過分樂觀。西方殖民者既不會將發展的機會留給清朝,也不會容忍清朝獲得發展的機會,腐敗的清朝統治者也無力肩負起推動中國走向開放與發展的歷史使命。

這一點,在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中已經得到充分說明。總之,他們認為,清朝的對外政策,確實是落後的,在實踐中產生了嚴重危害。但這一現象絕非不可理解,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是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狀態中的中國在遇到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世界一體化潮流面前,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因此,研究者站在今天的角度,簡單地苛求古人,片面地誇大閉關政策的危害,輕率地否認閉關政策,都不是科學的做法。

總的說來,近幾年學術界尤其是清史學界對康乾盛世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其中亦有很多問題,尚待研究。




盛世的沉淪──戴逸談康雍乾歷史

「盛世」是中國人不解的情結,熒屏上,清宮戲變態百出,小說家言中的康乾盛世,被演繹得眼花繚亂,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馬年新春,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先生在國家圖書館為部級領導幹部做了「論康雍乾盛世」的講座。該講座是「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系列講座」之一。不少部級幹部聽過講座之後,紛紛認為收獲頗豐。本報記者就此對戴逸先生進行了專訪。戴先生縱論古今中外,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康雍乾盛世的輝煌成就、潛在危機及其對今日中國的借鑒意義。

戴逸1926年出生,江蘇常熟人。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學家,尤以熟諳清史著稱於世。當今貫通清前期史和近代史而兼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博士生導師二任於一身者,僅戴逸一人。

數十年來,戴逸在歷史學領域勤奮耕耘,成果豐碩,共撰寫或主編書籍30餘種,發表文章400餘篇。主要有:《中國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明清史》、《清代人物傳稿》(下)15卷、《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其中《簡明清史》是我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南,全面、系統地闡釋鴉片戰爭以前清代歷史的專著;《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的面世,被世界18世紀研究會會長施洛巴赫稱為「是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清通鑒》則被著名學者任繼愈譽為「傳世之作」。

記者(以下簡稱記):常常聽人們說起盛世,一個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才可以被稱為盛世呢?戴先生,作為一位歷史學家,您能談談盛世的內涵嗎?中國歷史上又有哪些盛世?

戴逸(以下簡稱戴):盛世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而穩定的一個時期。盛世應該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等。

就此而言,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有三個。第一個是西漢「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昭帝、宣帝統治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48年之間,約130年;第二個為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約為120多年;第三個盛世就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從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長達134年。這都是能稱得上盛世的,也是史學界一般都承認的。不過,傳統觀點認為漢、唐是真正的盛世,無論國力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達到極盛,而清朝已經開始衰落,不如漢唐。我則以為,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這與傳統觀點不一樣。

記:清朝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盛世,整個盛世階段的前後有什麼標誌性事件?

戴:一般講康雍乾盛世歷時134年,實際上前二十多年和後十來年不完全是盛世。康熙即位時還是個8歲的孩童,面臨的問題很多,他自己還不具備決斷國家大事的能力。直到康熙二十年(1682年),康熙完成鏟除鰲拜集團、平定三藩的大事,真正的盛世應該是從這時開始算起。乾隆平準葛爾前後,清朝勢力最大。到乾隆四、五十年以後,也就不行了,政治逐漸停滯,盛世開始衰退。但是當時國力仍然強大,餘威還在。因此,康雍乾盛世很難說有個具體的時間。其他盛世也是這樣的。

記:那麼,是什麼因素促成了康雍乾盛世呢?

戴:這主要是三個因素。首先,政治局面安定。在康雍乾時期,自從三藩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的、大的戰爭。沒有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飛速發展。其次,就外部條件來說,當時中國產品豐富,在與外國進行產品交換時往往是出超。西方國家的物品不足,只能是拿銀子來換中國的產品,這樣大量的白銀就流入中國。據《白銀資本》一書中說,十六世紀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全世界的白銀總產量為12萬噸,其中6萬噸約一半流入了中國。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再次,高產作物的大面積種植。美洲的玉米、花生、白薯等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那時還沒有廣泛種植。清朝大批推廣高產作物,糧食的產量迅猛增長。

記:康雍乾盛世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戴:康雍乾盛世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這裡我著重談談它在經濟、政治方面的成就。

在經濟方面,這個時期生產力高度發展。封建社會裡工業薄弱,生產力發展的高度,主要是以農業來計算的。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是否繁榮的標準是農業上能生產多少糧食。從農業生產來看,中國在康雍乾時期已經是一個非常興旺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已經達到三億。道光年間發展為四億,這以後人口沒有大幅度地增長。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還一直說四萬萬同胞。養活三億人口就相應地要有那麼多糧食。能夠生產養活三億多人口的國家,它的經濟力量也是非常大的。《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盛世時期的人口,最多時不過五千萬。唐朝開元盛世也只有八千萬左右的人口。這樣,康雍乾盛世的經濟力量就遠遠超過了漢、唐的盛世,而且兩者的差距還很大。不僅在通過對中國歷史的縱向比較能夠看出康雍乾盛世的經濟成就,而且與當時世界其他各個國家橫向比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當時全世界人口約為九億,除了中國有三億人口之外,其餘六億人口散布在幾十個國家裡。英國、法國都只有一、兩千萬人,整個歐洲人口加在一起沒有中國人口多。印度稍微多一些,但是也只有一億四千萬多人口。中國養活了佔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在世界上,中國的生產力也是很高的。就工業生產來講,美國學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指出,十八世紀中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全歐洲也才百分之二十三。乾隆時候,中國手工業生產水平也是最高的。總之,不論從縱向還是從橫向來看,康雍乾盛世都是一個非常繁榮發展的時代,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所謂盛世
不過是一群文人拍馬屁出來的
對歷史有些了解的人
都會知道宋朝才是集中國之大成的最鼎盛時期
整個大清朝
其實也不過就是個屁而已



康雍乾盛世?? 這啥??
這三個皇帝在位時 幾乎是在平叛戰爭中度過!!
盛世的最基本要求就是 內外清平
何謂內外清平 就是對內政治安定和平 對外具威攝力
一個國家 三不兩時就有叛亂 而且平叛效率奇低
平葛爾丹打了7年 平策凌也打了七年 大小金川戰爭有兩次 每次也是拖好幾年
都給他們平叛就飽了 這樣也算是盛世??

TOP

果然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啊

TOP

回復 24# nanayfirst 的帖子

我從來不相信,一個奴化的系統(國家),

會有演化出一個盛世的可能性?

倒是史書亂寫的可能性較大.

如果說康乾盛世跟明末的天災人禍相比,

它勉強可算是小小盛世,

但是跟其他朝代的盛世,完全沒的比.

再問一句話,旗人有當自己是中國人嗎?

既然它們不要,我們又何以把它們當做自己人?

TOP

Good Good Good

TOP

雍正確實是經由康熙指定帝位繼承者的,即時和紋可以改.但是同時和文根滿文是同並一起的.可以把漢文的于字改掉,那請問滿文怎改? 所以雍正是康熙 指定的.
  雖然大家都說 雍正很慘忍,但是大家都只有看到俺忍的一面,卻是忽略它的功勞所在.  目前有留下來的皇帝奏則,已經證明大多都是雍正本人所披奏的.經過統計,他再餵的13年已經寫下3千億多文字了.這是中國第一留下最多文字的皇帝.他時常批奏則到3更,又不久上早朝.他繼位已經是45歲了,也已經體力大不如前.加上休息時間很少,即時鐵打的身體也承受不注!
所以清朝經過康雍這73年的努力,才有讓乾隆阿!  不過說起來真的太巧合了.
大家知道清朝國炸多少年嗎? 很好記憶的.這是我當初國中歷史老師說的,就是把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134年,在乘2就是恰巧是清朝國炸了!!

TOP

 28 12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