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只知管制防不了愛滋傳播

只知管制防不了愛滋傳播



臺灣蘋果日報
A16 |  論壇 |  By 江河清        2012-07-25

近來疾病管制局頻頻強調男同志或MSM(男性間性行為者)作為愛滋病毒HIV感染高危險群,鼓勵篩檢、強調安全性行為,甚至異想天開倡議在同志三溫暖設置「性員警」,勸導同志使用保險套。

此外,疾管局還大量引用其補助的公衛學者研究,利用各種問卷調查、篩檢統計證明他們對於同志與感染者的汙名預設。疾管局看似動作頻頻,但實際上完全走不出「戴套、篩檢、拒性愛」的保守防疫思考邏輯,甚至再汙名同志與愛滋病,暗示同志和感染者都是無知、不負責或性道德墮落的人。

以研究愛滋病傳播聞名的醫療人類學家Richard Parker指出,愛滋防疫有三大面向:行為風險、文化意義、結構暴力。行為風險強調個人健康管理,例如篩檢、戴套以減低感染的風險。

邊緣化讓病毒傳染
然而,因不同社群差異,防疫還須瞭解文化意義的面向,才能深入不同的群體,併發展出有效的防疫策略。最後,Richard Parker還指出造成疾病蔓延的結構暴力:各種剝削與不平等(例如性壓抑、貧窮、種族等)讓愛滋病毒在不同的邊緣群體裡持續傳播。

畢竟,光是叫人戴套、篩檢只是治標沒治本;若造成邊緣者接觸並傳播病毒的社會處境沒改變,病毒依然蔓延。
疾管局多年來強調男同志與藥物成癮者是高危險群,但除叫人戴套、篩檢、不共用針頭,好像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們拒理解這些人的藥物依賴或高風險性行為的政治社會脈絡,把病毒傳播都歸咎到男同志在網路上約炮、三溫暖濫交、用藥做愛散佈病毒,把所有罪過都說成男同志群體的無知、不道德與不負責。

我認為鼓勵篩檢、安全性行為與重視教育固然重要,但這絕對不是防疫的全部。如同許多感染者的研究資料一再指出:飽受汙名、歧視的邊緣社群成員往往借由藥物迷幻或不戴套的親密感,得到一種難得歸屬感與信任感。換句話說,是他們的邊緣處境讓病毒有傳染的機會。

破除汙名才是關鍵

如果疾管局的防疫政策不能努力破除汙名、歧視,甚至再汙名、再歧視同志與愛滋,這樣的防疫恐怕終將失敗。

作者為專職譯者,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碩士

[ 本帖最後由 gi02 於 2012-7-30 08:2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