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中國近代史所有謊言的基石

中國近代史所有謊言的基石

  在「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的主線探案之前,相信有經驗的偵探都會先為兇案做背景調查。而宋教仁之死,背後複雜的政治鬥爭絕對是關鍵因素。特別的是這裡所說的政治鬥爭,除了當時國民黨與袁世凱的爭權外,更包括由原同盟會分裂後產生的恩怨。特別是後者更是多數台灣歷史讀物全力隱瞞的不堪往事。在我們解釋與分析為什麼宋教仁在第一屆國會大選後,必需要去與袁世凱會面之前。先說清楚同盟會這個革命組織才能釐清所有的問題。
  事實上同盟會在名稱上就告訴大家,這是個「同盟」組織,並非由孫中山一人所創建與領導。而且與後來多數人認知不同的是,後來的國民黨與同盟會也不能直接畫上等號。事實上同盟會的成立是由日本極右翼組織「黑龍會」所促成。「黑龍會」成立的宗旨就是掠取東北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由於當時革命人士主張的是「驅逐韃虜」,認為關外是滿清韃子的土地,奉送給日本以換取日本對革命的支持也只是慷人之慨,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也因此「黑龍會」一直醉心支持當時中國的革命活動,甚至出面糾集各地分散的革命組織以共同行動,壯大聲勢。而這個革命同盟後來就直接稱為「同盟會」。當時的組成成員很雜,但是主要的又分為三股勢力,其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另外是以宋教仁、黃興為首的華興會、還有以章炳麟、陶成章主導的光復會。而孫中山只是同盟會中被大家推舉的第一任領導者。
  由此可知,同盟會是由三股勢力所組成,雖然有其名義上的領導者,但是平日許多時侯都是各行其事。而且最嚴重的分歧就是對於革命路線的看法完全不同。孫中山出身廣東,平日與地下幫會來往密切,主張由邊境兩廣地區發動武裝起事。而華興會的主要會眾,多數出身於長江中下游一帶,特別是與兩湖的新軍交好。兩湖地區的新編陸軍當中,不乏許多開明人士。多數主張改革,並同情革命,與華興會有連絡。因此華興會一直主張由長江中下湖一帶起事,策動新軍支持,向下直取上海南京,以爭取國際支持。而章炳麟則主張由北京南周遭起事,直搗首都以號令天下。三股勢力對於革命的路線完全不同,彼此並常有齪語。其中孫中山常堅持自見,與章炳麟最為水火不容。章炳麟號太炎,後以號傳世。在當時章太炎就是知名的國學大師、革命者、思想家,自不將孫中山放在眼裡。而孫中山自持為黑龍會最支持的首任同盟會領導人,行事自斷,更令章太炎不滿。
  兩人最後徹底鬧翻在於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將孫中山驅逐出境,日本政府於是以金錢為交換條件,請孫中山離境。加上當時日本右翼友人的捐助,孫中山共獲得了一萬七千元的鉅款。但是孫中山卻只交出少部份給同盟會黨人,剩下的全部攜帶離境。而章太炎認為這筆錢應該是屬所有革命黨人所有,遂指責孫中山貪汙會款。雖然孫中山後來辯稱他將剩下的金錢用來購買槍械以支援革命,但是章太炎由別處管道得知孫中山所購之槍械均為老舊之次等貨,懷疑孫中山就是借購槍之名中飽私囊。於是撰文聲討孫中山的行為,兩人至此開始勢如水火。再後來的「民報」事件中,孫中山不拿出錢來支持這個革命黨的報紙,讓章太炎無以為繼,最後關社。但是孫中山在其後竟派自己人汪精衛攜款來復社出刊。這件事令章太炎直指孫中山是無恥小人。兩人後來不只形同陌路,章太炎更是處處與孫中山為敵。
  章太炎與孫中山的私仇,讓光復會的人馬最早退出同盟會。而孫中山執意於廣州起事,結果失敗告終,不止造成興中會中能打仗的青年成員死傷殆盡,更讓同盟會元氣大傷。主張由長江中下游起事的華興會人馬憤而出走,另組同盟會中部總會。宋教仁與黃興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活動,並煽動各地新編陸軍參加革命。一時之間還頗有成效。這時侯的同盟會其實也已經名存實亡,三股主要力量已經分裂到未組成同盟之前的原狀。受到貪汙會款指控並在廣州起義失敗的孫中山,只有東渡到美國打工為生,並尋求再起之機。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事成功後,孫中山遠成美國,並且還是看了報紙才知道。所以台灣課本硬要說由孫中山領導武昌起事成功,實在是彌天大謊。倒是孫中山看了報紙知道起事成功後,趕回中國糾集興中會舊部,不去還在與清軍對峙的武昌助戰,卻跑去上海成立臨時政府,除了自任為臨時大總統外,並且還排斥參與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參加臨時政府。讓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與部份到武昌助戰的華興會成員極為不滿。
  而事實上武昌起事的主事者是文學社與共進會。這兩個團體是兩湖地區的地下革命組織,主要成員為新軍裡的改革派。與宋教仁與黃興的華興會有聯絡。但是這些地下革命黨由於平日要躲避清廷的查緝追捕,事實上並無法公開活動並其他革命黨直接連繫,實在稱不上與華興會有直接關聯。直到在武昌起事後,黃興與華興會部份志士才輸運軍火到武漢三鎮助戰。由於這批人有一起賣命作戰的情誼,在受到孫中山與其興中會舊部所籌組的臨時政府排擠後。武昌起義派更不願意加入孫中山主持的臨時政府。當時袁世凱指揮的清軍與武漢三鎮的革命軍對峙,聰明的袁世凱怠步不前,不止挾革命軍以威脅清政府,也挾清軍的力量與革命黨人談判。當時的袁世凱其實在民間的聲望不低,一直同情立憲派的袁世凱也素有開明的形象。在武昌的革命黨人遂與袁世凱有直接的書信往來,力勸袁世凱襄贊共和,並許袁世凱當共和國的臨時大總統。這讓早看到清政府氣數已盡的袁世凱大為動心,最後雙方代表在租界密談多次後達成共識。
  在武昌的革命黨人許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以換得袁世凱逼清室退位。同時因為袁世凱掌有軍權,能確保中國在政權更替時維持統一,再加上袁世凱素與立憲派交好,許多省份在武昌起事後紛紛宣佈獨立,也是由當時各省的諮議局或新軍為主導,這其中又多以立憲派為主。在武昌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共識後,許多省份紛紛響應,更讓袁世凱的聲望如日中天。當時孫中山在上海的臨時政府受到極大的壓力,許多省份的領導者通電孫中山,請求孫中山以大局為重。加上立憲派素與孫中山的革命黨,本來就道不同不相為謀。許多人更是惡言相向,在租界報紙大發議論,逼孫中山交出臨時大總統一職。其中還打著「同盟會中部總會」旗號的華興會,支持武昌革命黨人而不支持孫中山,更是壓垮孫中山臨時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孫中山至此對華興會、武昌革命黨人也充滿不滿。
  共和肇建後,孫中山狼狽被趕下臺,失去了臨時大總統一職。孫中山只撈到了個全國鐵路總督辦的閒差。而在走向共和後,亦開始了自由組黨。各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與孫中山素來不睦的章太炎,就以一句傳頌一時「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拒絕與舊時同盟會的成員共組政黨。而先與張譽組成「中華民國聯合會」,後來更名為統一黨,再與民社合併為共和黨。不止與袁世凱交好,還處處與孫中山為敵。此外還有民主黨、也由同盟會中分裂出來的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等政黨。而舊同盟會中,只剩下興中會的舊部與華興會。雖然兩方因為孫中山被趕下臨時大總統一職而有嫌隙,但是為了希望在未來的議會選舉中獲得最多的席次,仍然一起組成了政黨,一開始仍稱同盟會。但是由於華興會裡的黃興參與武昌戰事有功,且宋教仁平日素孚人望,華興會成員又遠較於興中會剩餘會眾為多。整個同盟會實為被華興會把持。孫中山雖然仍然被選為理事長,但是只是安撫興中會舊部的虛銜,實權盡在宋教仁手上。孫中山憤而出國,名義上是考查日本鐵道系統。其實是再到日本尋求極右翼組織的金援,準備再回國參加第一屆正式總統大選。孫中山出國後,宋教仁因此順理成章成為「代理理事長」,實則為同盟會這個政黨的實質領袖。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屆國會大選後,與袁世凱會面的國民黨領袖會是宋教仁。
  也因此,同盟會並不等同於興中會,民國成立後組成政黨的「同盟會」與革命黨時代的「同盟會」也不相同。政黨形式的同盟會後來又與統一共和黨合併,改稱國民黨。而這個「國民黨」與後來孫中山發動號稱「二次革命」的武裝叛亂失敗後,逃到日本,再依附廣東軍閥成立的「中國國民黨」也完全不同。台灣的中國近代史課本以「興中會->同盟會->建立中華民國->改組成國民黨->蔣介石接替孫中山領導國民黨統一全國」其實基本上都是謊言。而謊言的根基就是被神話了的同盟會。如果我們真實的面對歷史,我們就是能知道同盟會在武昌起事前就名存實亡。而真正發動武昌起事的是「共進會」與「文學社」兩個組織。勉強地說,這兩個組織與華興會為主的同盟會中部總會有連絡。但是要說由同盟會領導革命,實在是彌天大謊。武昌起事與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毫無關係。孫中山自始不知道武昌新軍密謀起事的事。
  在華興會中,黃興擅長於軍事作戰。而政治領導這一方面的領袖,實為力主議會內閣制的宋教仁。在趕下主張大總統制的孫中山後,宋教仁主張建立一個內閣制的政府。並主張這個內閣制的政府由總理為實權領袖,總統為虛位元首。當時舉國都認為如果第一次國會大選國民黨能夠過半,那宋教仁勢必將出任第一任的實權中華民國總理。而宋教仁也當仁不讓的四處演說,宣傳理念。更在大選前就與黎元洪達成共識,將推黎元洪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這個主張更獲得當時處處與孫中山作對的章太炎支持。而如果當時國民黨真的大勝取得過半的國會席次,那「黎宋體制」就將成形。不止袁世凱的大總統落空,還有一個人也勢必與未來的大位無緣,那個人就是掌握革命黨暗殺機構「支那暗殺團」的孫中山。宋教仁的鋒芒畢露也為自己種下了重重殺機。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