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南宋常勝將軍畢再遇

南宋常勝將軍畢再遇

  南宋寧宗統治的開禧年間,權臣韓侂胄乘蒙古部起來反抗金的統治,金朝國力疲憊之際,「欲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興師北伐收復失地。開禧二年(1206)五月,宋政府下詔伐金,對金戰爭正式開始,史稱「開禧北伐」。由於南宋軍隊缺乏充分的軍事準備和周密的戰略計劃,貿然興師,且軍隊腐敗,前線將領多貪生怕死,儘管南宋政府部署了三路軍隊向金朝發動進攻,開始時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在金軍後來援軍的進攻下,紛紛敗退,喪師失地。開禧三年(1207)十一月,楊皇后勾結反對興兵的史彌遠、錢象祖等朝中官員,密謀殺死了主持北伐的韓侂胄,函其首送與金朝,與金朝訂立了「嘉定和議」,北伐失敗。在一年多的開禧北伐戰爭中,宋軍各路統軍將領幾乎個個損兵折將。但是,在這一片失敗浪濤聲中卻活動著一位被淹沒了的、戰功卓著的常勝將軍,他就是畢再遇。
  畢再遇,字德卿,今山東省兗州市人,出身於將門世家,其父畢進曾跟隨岳飛抗金,轉戰於江、淮之間,屢立戰功,積功授武義大夫。畢再遇自幼習武,「早以拳力聞」,「武藝絕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弓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馬射一石五斗」,又深受其父影響,熟悉兵法戰策。根據宋政府的規定,「以父恩補官,隸侍衛司馬」,還得到宋孝宗的召見,見其勇猛無比,龍顏大悅,「賜戰袍、金錢」。
  北伐初期,畢再遇隸屬於當時山東、京洛招撫使郭倪所部的東路軍,後來自帶一路軍馬,先後與金軍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鬥,畢再遇均無敗績。開禧二年(1206)四月,泗州之戰。畢再遇奉命進攻被金軍佔領的泗州城(有東西二城),他率87名敢死之士為先鋒,「餉士卒,激以忠義,進兵以薄泗州」,親率士兵殺入泗州東城,金軍潰散,拿下東城;金軍尚守西城,畢再遇樹起宋軍大旗,大聲喊話:「我,大宋畢將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淮平知縣乞降,西城也順利攻下。五月,靈壁之戰。郭倪派畢再遇率480名騎兵為先鋒進攻徐州,在途中遇到了從宿州敗退下來的郭倬、李汝翼部,而他仍督軍前進,到達靈壁,接到撤退命令後,他主動承擔斷後任務,在靈壁城下,率軍勇敢作戰,以少勝多,擊潰金騎兵5000人,逐敵30餘里,全師而還,以戰功升盱眙知軍。十月,淮陰之戰。金軍集中兵力反攻,七萬大軍圍楚州,畢再遇奉命前往支援,得知金軍的全部糧草在淮陰,便分兵疾馳淮陰,殲滅了金軍,燒掉了全部糧草,斷絕了圍楚州金軍的糧草供應,有力地支援了楚州宋軍的固守。十一月,六合之戰。當時,金軍出動十萬大軍進攻淮西要害六合城,畢再遇主動率軍前去支援,先於金軍到達六合城下,出奇兵大敗金軍的先頭部隊,挫其銳氣後進入城內固守;畢再遇親自登城指揮宋軍,擊退金軍的多次攻城,並不斷出動小股軍隊襲金營。
  開禧三年(1207)二月,楚州之戰。楚州被金軍圍困達三個多月,敵人久攻不下,在楚州城下紮營60多里,畢再遇遣將分道追擊,金軍倉皇逃走,宋軍乘勝追擊,大敗敵軍。在短短一年的抗金鬥爭中,畢再遇屢建奇功,由一名中下級軍官迅速被提升為獨當一面的統軍大將,進而名留青史,實屬罕見。在南宋軍隊一敗再敗大局勢下,畢再遇何以能夠連戰連捷、百戰百勝呢?
  首先,心繫國家,奮勇當先。在奉命進攻泗州城時,畢再遇「先登城,殺敵數百」;在進攻徐州途經靈壁時,正遇到前線敗退下來的宋軍,有人勸他回師,他說:「宿州雖不捷,然兵家勝負不常,豈宜遽自挫!吾奉招撫命取徐州,假道於此,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靈壁南門外也!」隨後主動承擔斷後任務,「手舞雙刀,絕水追擊,殺敵甚眾,甲裳盡赤」。當郭倪勞軍給予他刺史官銜時,他說:「『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泗州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固辭不受,正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種精神,極大地激勵了手下將士,使他們盡忠報國奮勇爭先,與那些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之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胸有韜略,料事如神。每次戰役前,畢再遇對敵我雙方軍事鬥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在戰略上能夠料事如神、見機知命,進而最大限度地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克敵制勝。在攻取泗州之前「,金人聞之,閉榷場,塞城門為備。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畢再遇提前向敵軍發動進攻,出其不意,很快奪取了泗州。靈壁之戰前,東路前線宋軍失敗後倉皇退卻,畢再遇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他沒有像其他將領一樣狂奔逃命,而是冷靜地分析當時的形勢:「郭、李軍潰,賊必追躡,吾當自御之。」金果以五千騎分兩道來,畢再遇在靈壁城外設伏兵待敵,當敵軍到來時,宋軍突然出擊,畢再遇率軍衝入敵陣,「殺敵甚眾......逐北三十里」;淮陰之戰後,畢再遇得知金兵主力已抵長江北岸時,「曰:『楚城堅兵多,敵糧草已空,所慮獨淮西耳。六合要害,彼必併力攻之。』乃引兵赴六合。」不出所料,金軍正集結十萬大軍來攻六合,幸虧畢再遇先於金軍到達六合,與金軍在六合城下展開了十幾天的防禦戰,金軍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最後不得不從六合撤退。在畢再遇的有效防禦下,金軍在淮西的進攻一直沒有進展。
  再次,足智多謀,屢出奇兵。面對強敵,畢再遇多次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運用超人的計謀,以少勝多。畢再遇率領的部隊是一支偏師,不是宋軍主力,與金軍作戰的多數情況是敵眾我寡,但他毫不畏懼,與敵軍鬥智鬥勇,無論是軍事進攻還是防禦,總是能夠出奇兵用妙計,打得金軍暈頭轉向。六合之戰時,畢再遇「偃旗息鼓,伏兵南門,列弓駑手於城上......敵方臨濠,眾駑俱發,宋師出戰,聞鼓聲,城上旗幟並舉,金人驚遁,追擊大敗之。金軍兵多勢眾,六合城被圍得水洩不通,外援斷絕,城中箭矢將用盡,畢再遇「令人張青蓋傘來往城上,金人意其主兵者,爭射之,須臾矢集樓牆如蝟,獲矢二十餘萬」,及時解決了宋軍箭矢缺乏的問題。妙計若此,讓人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孔明。為了使金軍盡快退去,畢再遇運用「疲兵之計」,「令臨門作樂以示閒暇,而間出奇兵擊之。敵晝夜不得休,乃引退」。六合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城邑防禦戰的典型戰例,畢再遇控制險要,以逸待勞,靈活作戰,擊敗金兵十萬大軍,使宋軍變被動為主動,鞏固了六合、楚州一線的防務。畢再遇還多次使用「連環計」,使金兵自相拖累,乘機取勝。史載:「畢再遇嘗引金人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豆布地,復前搏戰,佯敗走。金人乘勝追逐,馬饑,聞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反攻之,金人死者不可勝計。」還有一次,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縛羊,置前足於鼓上,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敵軍不知,友軍不疑,巧妙地擺脫敵人,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是典型的「金蟬脫殼」之計。
  最後,單鎮獨守,治軍有方。戰功卓著的畢再遇,被擢升為統軍大將,率軍守衛江淮一線軍事重地。他治軍嚴格,體恤部下,將士多樂於為用。在知揚州時,有一支2500人的金兵投奔南宋,畢再遇對他們一視同仁,使他們消除疑慮,並把他們「分隸建康、鎮江軍,每隊不過數人,使不得為變」,又有「敢死一軍,本烏合亡命,再遇能駕馭得其用」。不僅如此,畢再遇治軍還賞罰分明,紀律嚴整。軍中將領陳世雄、許俊等,在抗金作戰中皆立軍功,畢再遇向朝廷推薦,都得到重用;「張健雄恃勇桀驁,再遇狀其罪於朝,命以軍法戮之,諸將懾服。」。
  畢再遇是一位忠君愛國、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名將,在極其短暫的開禧北伐中,功不可沒。但由於其他宋軍的連戰皆敗,不能改變整個戰爭失敗的局面,他取得的勝利成果也化為烏有。失敗的浪濤淹沒了畢再遇取得的勝利,卻無法磨滅他的抗金令名。當時的宋寧宗在嘉獎他的詔諭中說:「卿拔於戎行,久懂師律,威震夷貊,勇聞江淮。」「卿以拳勇之資,挾忠義之氣,撫士最為得眾,遇敵幾《宋史》這樣評價他:「畢再遇善戰」,「姿貌雄傑......諸將望風奔衄,再遇威名始著,遂為名將雲。」
  開禧北伐由於韓侂胄的被殺而中止,朝廷內以史彌遠為首的投降派得勢,南宋朝廷屈辱求和。投降派的行動,引起了南宋廣大軍民的強烈不滿,畢再遇在「嘉定和議」訂立的當年,就多次上書解甲歸田,以示抗議。不久,畢再遇「除保康軍承宣使,降詔獎諭,尋令帶職奏事」。嘉定十年(1217),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是年去世,享年70歲,南宋政府贈太傅,謚忠毅。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