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日本戊辰戰爭

日本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1868~1869,慶應4年/明治元年~明治2年)是日本歷史上在王政復古中成立的明治新政府擊敗江戶幕府勢力的一次內戰。
  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倒幕派在朝廷發起宣告將政權交歸天皇的政變(大政奉還)。在王政復古中,新政府的小御所會議上,決定了要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向朝廷返還官位和領地(辭官納地)。此事刺激了幕府,更激化了雙方的對立,以謁見天皇為名,會津藩、桑名藩的藩兵從大阪向京都進軍,同時,以薩摩和長州兩藩軍隊為主力的政府軍亦重兵集結,雙方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爆發武裝衝突,即鳥羽伏見之戰。薩長軍獲得壓倒性軍事勝利,這使得討幕派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大將軍德川慶喜變成了朝敵。慶應4年1月6日,德川慶喜放棄大阪城,由海路逃往江戶。失去了指揮官的幕府軍於焉潰散。
  1月31日,朝廷發佈討伐德川慶喜的命令。2月3日,剝奪了慶喜的官職。9日由西鄉隆盛擔任總參謀的東征軍以薩摩、長州等藩兵為主力,相繼從京都出發。3月12至13日,東征軍諸路接近江戶,決定3月15日發起總攻。幕府主戰派要求決一死戰,但幕府重臣勝海舟看到了民心向背的嚴重形勢,與薩長軍統帥西鄉隆盛談判成功,勸說德川慶喜投降。4月21日新政府軍和平接收江戶,軟禁德川慶喜,但德川家得以延續。此後內戰擴大到東北地方。政府軍先後平定了彰義隊、奧羽越列藩同盟、蝦夷共和國等舊幕府殘餘勢力。
  新政府軍在戰爭中使用代表天皇的錦之御旗,令倒幕軍成為「官軍」、幕府軍變成「賊軍」,使幕府失去政權的合法性。8月的奧州會津戰爭是戊辰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戰役。政府軍3000人迂迴突襲會津藩的若松城。戰鬥歷經1個多月,9月22日松平容保率會津藩開城投降。會津藩戰死3000人,包括未成年的少年白虎隊成員,此外還有許多人集體自殺。而政府軍不允許安葬失敗者屍體,只得任其腐爛,直到12月才允許埋葬,但是仍然不允許樹碑題詞。而會津藩也被遷移到斗南藩(今青森縣)。會津人則被稱為「會賊」,居住地則被稱為「白河以北一山百文」(意即一文不值的落後之地)。
  由前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在北海道所成立的蝦夷共和國政權,與明治政府軍交戰,最終以戰敗收場,土方歲三戰死,明治二年5月17日(陽曆1869年6月26日)榎本決定五稜郭開城投降,並於5月18日轉交給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成立一百多天的蝦夷共和國結束,至此,幕末內戰「戊辰戰爭」,在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的失敗、政府的勝利之下而告終。
  1868年以干支紀年為戊辰年,故稱這次戰爭為戊辰戰爭。持續一年半的戊辰戰爭,明治政府由薩摩藩及長州藩出身的人掌握實權,邁向了近代中央集權國家的道路,開始明治維新的時代。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