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忽必烈、成吉思汗和鐵木真是什麼關係?

忽必烈、成吉思汗和鐵木真是什麼關係?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生於1162年,卒於1227年。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東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弭平了中國大陸自唐朝以後形成的數個政權分立對峙的局面,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因此,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詞作《沁園春·雪》中,將成吉思汗的與漢民族武功卓著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漢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並列。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9.23)生於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響,尚武喜文,思大有為於天下。初為藩王,廣交漢族儒士,論治軍理政之道。蒙哥汗元年(1251), 受命掌管漠南漢地軍國事務,設府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改革弊政,整頓軍紀,屯田積糧,加強兵備。二年,向蒙哥汗建策進兵大理國(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迴攻宋,被採納,遂與將領兀良合台率軍10萬南下。三年,兵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為三路,過大渡河、金沙江, 襲取大理城(今雲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台繼續攻取未附諸部,自率一部將士班師。分兵招撫部分吐蕃部落,進而控制西南地區。  九年,率東路軍十餘萬,配合蒙哥進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戰撫兼施,經大勝關(今湖北大悟東北)、黃陂,佔據陽邏堡(今武漢東北)要塞。旋乘風雨破宋水師,橫渡長江,進圍鄂州(今武漢武昌)。時蒙哥汗卒於四川,弟阿里不哥謀奪汗位,鄂州又一時難以攻克,遂接受謀臣郝經建議,與宋丞相賈似道議和,輕車簡從,返鎮燕京(今北京)。次年三月,於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統,設中書省,立十路宣撫司。組建武衛親軍,推行正綱紀、安反側、任賢能、頒俸秩等治軍理政安民之法。時阿里不哥亦於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稱汗,並發兵兩路南攻,忽必烈親率大軍北征,屢戰獲勝,迫其退往謙州(位於葉尼塞河上游)。中統二年(1261),再次親征,命丞相史天澤、線真等率兵分路合擊,自領諸軍追殺,敗阿里不哥於昔木土腦兒(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東漢將李璮反叛,以一部兵防備阿里不哥的同時,急發蒙古、漢軍及臨近各路守軍前往征討。五月,又派史天澤節制諸軍,圍攻濟南,於七月平定李璮之亂。
  後借此事件,削弱漢人世侯權力,實行軍民分治,初立樞密院統領軍隊,加強中央集權。至元元年(1264),將都城移至燕京,稱中都(今北京),下詔斷絕對漠北的物資供給,迫阿里不哥窮蹙請降。忽必烈在鞏固汗位的同時,積蓄力量,準備攻宋。他採納謀臣、將領建策,改變先前全線出擊或主攻四川的方略,於五年命征南都元帥阿術、劉整領軍進圍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欲突破南宋中部防線,沿江東下。後不斷增兵,發展水師,督造回回炮,奪宋軍之長。八年,定國號大元。次年,改京師中都名大都。十年春,元軍攻佔襄、樊後,接受謀臣徒單公履獻策,確定乘勢繼續攻宋。十一年初,詔將帥議授方略,命丞相伯顏為主帥,領軍20萬進攻,並令其戰撫兼施,禁止妄殺。三月,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茶丘為副都元帥率軍2.5萬、船900艘攻日本,因指揮失當,後援不濟,又遭暴風襲擊,敗回。六月,動員全軍加速攻宋。九月,命伯顏率軍循漢江水、陸進軍,同時遣軍分別進攻淮西、四川,以牽制宋軍。十二年春,元軍佔領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書省加強統一指揮,又令平章政事阿術分兵進駐瓜洲(今江蘇儀征東),斷兩淮宋軍南援。為避暑期進軍之弊,詔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機南攻。時西北諸王謀叛,形勢危急,乃分遣將帥巡邊,並召伯顏返京,面商進取大計。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水陸並進,直趨宋都臨安(今杭州),迫宋廷於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帥張弘范、李恆及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分別自江浙、江西、湖南追擊宋軍餘部,於次年崖山之戰中將其全殲,統一全國。忽必烈令元軍分兵鎮戍,並在各地大興屯田,設立驛站,以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十八年,以忻都、洪茶丘和範文虎為征東行省右丞,李庭為左丞,率領水、陸軍十餘萬分路攻日本,七月,因遇颶風翻船,又遭守軍襲擊,敗還。次年,派水、陸軍遠攻佔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發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計與攻佔城元軍配合,南、北夾擊守軍,損兵折將還師。二十四年,以東北宗王乃顏集兵反叛,欲聯絡海都從東、西兩線夾攻元軍,忽必烈急派兵加強漠北要地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的防務,自率大軍往征乃顏,以漢軍步兵列前衝殺、蒙古騎兵隨後圍擊之法,大破叛軍,擒殺乃顏。次年,派兵破乃顏餘部,平定東北諸王之亂。二十六年,聞海都率兵攻佔和林,不顧年邁,再次親征,迫海都西走。後又數次遣軍擊敗海都,留兵鎮戍,鞏固了西北邊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興等率軍2萬、戰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亦遭守軍抗擊,傷亡甚多,次年撤還。
  晚年,數次下詔,命屯田備餉,在邊地建立都元帥府,以保證軍隊供給和國家統一。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廿二(1294年2月18日),病卒於大都,年80歲。葬漠北起輦谷(在今克魯倫河上游肯特山南麓)。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視建軍治軍,維護國家統一。他主張政治與軍事並用,戰撫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善於運用遠程奔襲、迂迴、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炮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奪取勝利,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