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慈禧太后最寵信的貼身太監

慈禧太后最寵信的貼身太監

  李蓮英(1848.11.12~1911.3.4),河北河間府大城縣李家村人,咸豐七年(1857)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是晚清一個著名的太監。李連英出身河北省一個窮困家庭,後來入宮擔任太監。當其時宮內首席太監乃安德海,安德海死後他獲得慈禧重用,不久就調李連英到內宮伺候。李連英為慈禧紅人時,以謹小慎微見稱,外廷大臣對李亦爭相財物巴結攏絡;對於一般宮內妃嬪觸怒慈禧,他總是盡量替人美言遮蓋,曲意回護,所以宮內左都對他有正面評價。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後,隆裕太后准李連英出宮回家居住,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去世,死因最早認為是痢疾病故,但1966年掘李連英墓發現,墓中只有頭骨,屍身無存,使得其真實死因陷入爭論之中。
  關於李蓮英身世,民間傳說具體而生動,說他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賴,因私販硝磺入獄,出獄後改行修皮鞋,被稱為「皮硝李」。後來他來到北京,由於掌握了一套梳理新髮型的技術,又托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並由此受到慈禧寵愛。民間傳說與墓誌銘和清宮檔案中記錄的李少年入宮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顯然是編造出來的。但這種說法流傳很廣,甚至後來朝中大臣彈劾李蓮英時,還在奏章裡把李蓮英叫作「小篦李」。
  李蓮英入宮後名叫李進喜,進宮14年後才由慈禧起名連英。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跟前。此時太監安得海正得慈禧寵愛,紅得發紫。兩人雖同時進宮,地位卻差得很遠。後來安得海因過分張狂,終於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砍頭。
  李蓮英是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從中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蓮英任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進宮服役30年才有資格擔任,而李蓮英此時進宮剛滿17年。光緒五年,李蓮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隨著慈禧日益大權獨攬,李蓮英的聲望地位也變得顯赫起來。李蓮英31歲時,就已經可以和敬事房大總管(清宮太監總頭目)平起平坐了。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雖說這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但這是太監中從未有過的。雍正皇帝規定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慈禧卻為李蓮英突破了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李蓮英雖受慈禧恩寵,卻始終未能離開慈禧,當上敬事房大總管。可慈禧與李蓮英幾十年形成的感情卻是非同一般。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蓮英了。晚清太監劉興橋等人回憶說,慈禧與李蓮英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煩惱並最會服侍她的只有李蓮英。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劉興橋說:「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后還經常來找李蓮英:『連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慈禧太后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她的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 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伴」。
  隨著慈禧對李蓮英的寵信與日俱增,確實引起朝野的議論和不安。眾人議論對他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說李蓮英權傾朝野,收受賄賂,投到他門下就能當高官;有人說他干預朝政,廣植私黨;甚至還有人說他陷害擁護維新、站在光緒一邊的大臣。
  光緒十二年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稱北洋海軍已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檢閱。慈禧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前去巡閱。由於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生父,身份高貴,因此要加派太監、御醫隨行。而醇親王是一個城府很深且非常謹慎的人,他主動要求派李蓮英隨行,以減少太后對自己的猜忌,慈禧馬上批准了。醇親王五月初一回北京覆命,這時朝廷中一片不滿之聲。監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緒上奏,批評派李蓮英隨醇親王視察海軍。他們還說李蓮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官員,收受賄賂,理當查處。對此,清代著名維新派人士王照說,醇親王離京後,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蓮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攬權嫌疑,李蓮英可以作證。而李蓮英則記著安德海的教訓,每天穿著樸實,替親王拿著一支旱煙袋,隨時裝煙、遞煙,回到住處則不見一個來訪的人。
  由於李蓮英非常謹慎,朱一新的奏折裡也沒能舉出一樁李蓮英違法的事實。最後御史朱一新反被降為主事。光緒二十年,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吃了大敗仗,全國輿論一片嘩然。人們不敢直接批評慈禧,就把矛頭指向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同時捎上了李蓮英。陝西道監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吏科給事中褚成博等人紛紛上折,指責北洋海軍將領貽誤軍機,並與總管太監李蓮英暗中來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維峻奏折中有「和議出自皇太后,李蓮英實左右之」,說對日本的決策看起來是皇太后決定的,實際已被李蓮英左右了。這句話成為人們抨擊李蓮英干預朝政的一大證據。安維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牽制皇帝,並應嚴懲李鴻章。奏折中儘管涉及到李蓮英,但只不過是用來做鋪墊陪襯而已。慈禧異常震怒,以皇帝的名義發上諭說,天下事都要聽皇太后的。隨後,安維峻以「離間」皇太后與皇帝的罪名,被革職充軍。而為人謹慎的李蓮英沒讓大臣們抓到可信的把柄,因此朝臣們對李蓮英的抨擊也沒什麼結果。
  李蓮英追隨慈禧半個世紀,向朝中王公大臣、地方封覆大吏按刮了無數金銀財寶。有人估計,僅從1900年到1908年這八年間,李蓬英在京中各銀號存的白銀就達一千六百萬兩,這個數字等於宣統三年滑政府國庫收人的十分之一。而曾任懷來縣知縣的吳永曾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述了他的一段親身經歷。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及百官出逃,吳永在隨駕西行途中任糧台會辦,掌握錢糧大權。他回憶,到山西後,太后的排場越來越大,一切費用都要地方承擔,太監們則趁機勒索錢財,李蓮英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李蓮英等還千方百計敲詐勒索朝中辦事官員。江寧織造是內務府設在南京的機構,負責辦理綢緞服裝並採買各種御用物品。江寧織造每次織辦服裝衣料時,都要向宮中太監請示並領回畫樣,按圖製作,這也是李蓮英一夥太監索要錢財的機會。光緒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寧織造駐京人員來煜在給江寧織造廣厚的信中就提到李蓮英借他們拿圖樣勒索白銀120兩。
  清朝末年,隨著國內外各種問題的出現,改革變法也成了朝廷爭論的焦點。而在改革變法的立場上,以慈禧為首的反對派與以光緒為首的支持派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勢力。而李蓮英在兩者之間卻是兩面討好,誰都不反對。據王照的講述,李蓮英曾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後來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諳達(老夥伴或師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西逃回到北京後,李蓮英他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侍候皇家還是盡職盡責的,可以考慮退休了。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於北京西苑的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於宣統元年二月初二,離開了皇宮。當時內宮主政的隆裕太后,為感謝他在宮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帶原薪每月六十兩白銀退休。圍繞李蓮英出宮和他的身後事,又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是看到光緒弟弟載灃監國攝政,恐遭報復退居宮外;也有人說,李蓮英死後,宮中太監紛紛搶奪他的遺產,隆裕太后將財產全部充公;還有人說,李蓮英生前得罪了許多人,出宮後深居簡出,但最終還是被人在後海附近暗殺。 類似傳說雖十分盛行,但從當時清宮對李蓮英出宮及死後的安排來看,這些傳說都無法令人置信。
  崇文門外東興隆街52號的四合院,是北京多進四合院的典型代表,是崇文區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興隆街52號四合院共有四進院落,風格屬於晚清時期建築,是大宅門的民居,相傳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私邸之一,民國時期成為民居。曾為前中華戲曲學校舊址,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焦菊隱先生曾在這裡生活工作過;一代名伶王金璐等名家也曾在這裡學習過,後由同仁堂集團做為藥品倉庫使用。
  該四合院坐東朝西,大門位於院落西北角,進門是山牆影壁,前院有倒座房一排,中軸線上由北向南依次為垂花門和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均為四合佈局,正房均面闊五間,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第二層正房兩側有對稱佈局的重樓。52號四合院體現了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精髓,傳統建築形式在這裡得以充分的展現,它佈局合理,院落進深錯落有致,院與院之間用迴廊聯通,使每個院落即能單成一體,又能和其他院落連成一片,這不僅體現了建築上森嚴的等級觀念,也體現了原汁原味老北京民居建築。該院落作為典型多進的四合院在南城是不多見的,現保存完好。之後,同仁堂集團對該院落進行了多次修繕,由於市政道路的改造,大門遷到南側,迴廊也做了徹底維修。
  作為一個太監,李蓮英的身份極為卑賤。不同的是,由於慈禧太后的賞識和寵愛,他享受到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金錢財富也滾滾而來。但也正因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係,他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李蓮英死時,得到清朝宮廷的1000兩白銀,在北京恩濟莊的太監墓地修造了一座豪華墳墓。李蓮英的墳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壞了,只有墓誌銘的拓片保留了下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