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1958年中蘇關係的裂痕

1958年中蘇關係的裂痕

  蘇聯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建立了曾經被稱為「牢不可破的友誼」。為支援朝鮮抗擊美國的侵略,兩國人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打敗了美國侵略者。在新中國建國初期,毛澤東與斯大林在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鬥爭中始終是站在一起的。在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蘇中友誼有了新的發展。為了幫助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蘇聯派出大批專家到中國各地工作。為了借鑒蘇聯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經驗,中國派遣大批留學生赴蘇學習。應該說,那個時候蘇中兩國的關係非常友好。
  蘇中兩國關係開始出現裂痕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在我的回憶中,我清楚地記得是在中國開展「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後,即1958年夏天,那時候我在蘇聯駐華使館工作。那年尤金大使因健康原因已暫調離北京,莫斯科新派來的臨時代辦阿波羅希莫夫告訴我,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即將率領蘇聯代表團來北京。代表團成員中還有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蘇聯外交部特發來電報,指定我屆時作為蘇聯代表團的首席翻譯,陪同赫魯曉夫與中國領導人會談。
  這是赫魯曉夫第二次訪問中國。1954年10月1日赫魯曉夫首次來北京參加新中國誕生五週年慶典。毛澤東也曾經兩次訪問蘇聯。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之初即赴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至1950年2月14日,又與斯大林在莫斯科出席《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親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建國40週年觀禮,同時出席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國際共運會議,與蘇聯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第二次會面。一年後兩國領導人再度重逢,我們期待兩位首腦為兩國友誼的前景描繪新的藍圖。
  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袖,在中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應該說赫魯曉夫此次來北京會談,更多的是徵求中國領導人對蘇聯對外政策的意見。蘇聯領導人認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二大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蘇聯需要得到中國在政治上的支持。但毛澤東也許不這麼認為。毛澤東早在新中國建國前就對斯大林的一些輕視他並低估中共力量的做法感到過不滿。但新中國誕生後迫切需要得到蘇聯各方面的援助。斯大林也認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蘇聯也需要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的支持。於是,兩位偉人領導的兩個大國走到了一起。這是歷史的必然。
  總的來說毛澤東對斯大林的評價是七分功勞,三分過錯,是功大於過。斯大林仍不愧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按毛澤東的說法,斯大林在世時並未指定由赫魯曉夫當他的接班人,而是赫魯曉夫「篡奪」了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權。斯大林逝世後,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應該由創建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而不是由蘇聯共產黨淩駕於中國共產黨之上。從會談始末的印象來看毛澤東是看不起赫魯曉夫的。毛澤東曾在中共中央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點名批判赫魯曉夫,譏諷他是「不讀書不看報專靠以勢壓人竊取黨的名譽的大黨閥」。
  在這次會談中,毛澤東對赫魯曉夫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幾乎一概駁斥,同時提出尖銳的反對意見。赫魯曉夫向毛澤東提出了關於蘇聯將調整的對外政策,包括與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實行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關於對「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根源」這個問題的重新評論;關於蘇聯對中國開展「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不同看法。赫魯曉夫對這些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並且表明他的看法代表了蘇共中央的觀點。這顯然是得不到毛澤東支持的。我記得當時在會談中,當我翻譯完赫魯曉夫的發言時,毛澤東的面容立即顯現出異常反感的表情,以一種鄙視的目光盯著赫魯曉夫,但他克制著沒有發怒。
  在會談中,赫魯曉夫沒有忘記歷數近十年來蘇聯給予中國許多支援和幫助,強調了蘇聯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巨大貢獻。這時毛澤東緊繃著的臉色開始放鬆了,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接著他用嚴肅的目光迅速環顧周圍,然後開始講話。毛澤東在講話中,首先對於蘇聯給予中國的援助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表示感謝。然後他強調中國要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他說中國需要外援,但不依賴外援。中國將努力發展生產,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說在不久的將來,世界的局勢是「東風壓倒西風」,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趕上和超過世界上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當時赫魯曉夫認為列寧曾經提出關於「帝國主義就是戰爭的根源」的理論現在已經過時,因為美國現在並不比蘇聯強大,美國也不敢貿然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蘇聯現在應該可以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行「和平共處」。他的這個觀點立即遭到毛澤東的嚴厲駁斥。他當即指出赫魯曉夫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永遠不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和平共處」。他說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是不值得害怕的。毛澤東將美國視為中國的頭號敵人。他說,只要世界上存在著帝國主義,就存在著戰爭的危險。毛澤東認為,對列寧關於帝國主義就是戰爭的根源這個論斷是絲毫不應懷疑的。他向赫魯曉夫表明中國的立場:我們與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應該是有原則的,首先必須分清敵我。毛澤東對一系列政治敏感問題的鮮明立場,使赫魯曉夫明顯感到談判的氣氛對蘇聯不利,但他無法說服中國領導人接受蘇聯的觀點。我看到赫魯曉夫皺著眉頭,也許他已經依稀看見,蘇聯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的深層已經開始出現一道新的裂痕。
  在雙方談判中,引發兩國首腦彼此強烈反感的是關於蘇聯和中國建立「聯合艦隊」和蘇聯在中國設置「長波電台」問題的爭議。這兩個問題是赫魯曉夫作為蘇聯在中國準備實施的一項戰略性軍事援助計劃。在這次北京會談中赫魯曉夫正式向毛澤東提出了這個計劃。也許他以為這個計劃一定會得到中國領導人的贊同與支持。這是赫魯曉夫此行來北京與毛澤東談判的主要目的。在那次兩國首腦會談中,當赫魯曉夫提出的蘇聯對外政策的觀點未被毛澤東接受時,他顯得很不高興,但沒有過多地與毛澤東爭論。接著他提議將這兩個重要問題請中國領導人考慮。他認為這是一個既有利於中國加強海防,亦有利於蘇聯加強保衛社會主義大家庭安全的戰略性措施。
  他說蘇聯將與中國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聯合艦隊」是當務之急。因為中國海防缺少現代化的大型戰艦和海軍陸戰隊,為了共同抵禦帝國主義對蘇聯和中國的海上侵略,蘇聯將幫助中國訓練一支強大的海軍,裝備現代化的大型戰艦。在這樣的戰艦上,將配備兩國的海軍指戰員,共同指揮訓練和參與作戰。同時在中國大連軍港建立由蘇中兩國海軍組成的「聯合艦隊」的海防基地。另外蘇聯將在中國東南沿海某地設立一個軍事長波信號台,用於指揮太平洋水域的蘇聯潛水艇。赫魯曉夫滔滔不絕地談論了蘇聯將要實施的這個戰略性計劃的理由,以證明這個計劃是對中國最大的軍事援助。他要我將他的話逐字逐句翻譯給中國領導人。他也許認為,毛澤東應該會贊同蘇聯的這項重要建議。
  然而毛澤東不等赫魯曉夫說完,立刻嚴正指出:蘇聯實施的這個計劃,實際上是對中國主權的蓄意侵犯。所謂「聯合艦隊」,「共建海防」純屬無稽之談。這個問題不容討論。中國是斷然不會接受的。這就是中國的立場。他再次強調,中國不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能夠打敗侵略者。毛澤東的言下之意等於拒絕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毛澤東慷慨激昂地說完這些話,瞪了赫魯曉夫一眼,於憤憤不平中竟忍不住罵出聲來。
  這時赫魯曉夫已經坐不住了。他顯得非常煩躁不安,並且他似乎感覺到毛澤東剛才是在罵他什麼。於是中國翻譯官將赫魯曉夫的對話也悄悄地翻譯給毛澤東聽。俄頃毛澤東反而平靜地笑了,對赫魯曉夫朗聲說道:「赫魯曉夫同志,我們對原則問題是不讓步的,這個原則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看來我們之間有些原則分歧還要繼續爭論下去啊!」
  毛澤東的話使赫魯曉夫感到很尷尬。他已清楚地知道,在這個問題上與毛澤東再也沒有協商的餘地,於是他不再言語。因為他已經感覺到毛澤東對他的建議和意見並不感興趣,而且也不會聽他的。他已經預感到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如今已不再服從蘇聯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領導。這時赫魯曉夫的面容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苦笑,看得出他很憂鬱。然後他看著毛澤東沒有說話。雙方會談中大約有三分鐘的冷場。因為兩位國家首腦沒有表態,在場的雙方代表團成員也都沉默不語。此刻赫魯曉夫憂慮的是,毛澤東是怎麼看待他和蘇聯的?今後的蘇中關係將會怎樣?
  會談結束時,赫魯曉夫依然沉默著。毛澤東則微笑著對他說了聲再見。這時赫魯曉夫才從沉思中站起身來,迎向前去,無可奈何地與毛澤東握手告別。這次會談對於蘇聯方面來說,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使赫魯曉夫非常懊惱。按照原定日程,蘇聯代表團在中國訪問一周。但會談一結束,赫魯曉夫決定提前回國。毛澤東和中國領導人曾予以挽留,然而赫魯曉夫已經沒有好心情再繼續逗留。
  之後赫魯曉夫談起1957年11月,應蘇共的中央邀請,毛澤東到莫斯科參加蘇聯40週年國慶,同時出席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情況。那時候毛澤東對他和蘇共是很支持的。他曾當眾對赫魯曉夫說:「好花還要綠葉扶,你這朵花比我毛澤東好看,我這次來蘇聯就是來扶持你的。」他說那次在莫斯科他與毛澤東相處和交談都很愉快。他以為這次他率蘇共代表團第一次來北京,毛澤東應該會支持他的。但他沒有想到,在此次談判中毛澤東的態度與他一年前在莫斯科的表態大相逕庭。那時他幽默的風度、風趣的談吐與現在的嚴肅表情、果決表態,簡直判若兩人,真令人捉摸不透。其實,這就是毛澤東作為政治家的複雜性格。在這方面赫魯曉夫顯然遜色,他在談判席上表現的喜怒感情全部流露在面容形色上。至散會時毛澤東一改方纔的不快心情,轉而以微笑面對赫魯曉夫。中蘇首腦在北京的第一次談判未果。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第二次握手終究沒有彌合兩國關係的初始裂痕。
  自從1958年夏天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在北京會談之後,蘇中兩黨關係便被蒙上了一層陰影。那次令人不愉快的談判使赫魯曉夫和蘇聯領導人對毛澤東和中國曾一度失望,同時對鞏固兩黨兩國的友誼和團結失去了信心。但是赫魯曉夫仍然想彌補雙方之間產生的裂痕,仍寄希望於雙方和解,希望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應該說赫魯曉夫曾經將保持蘇中友好關係的希望寄托於毛澤東,而不希望在我們兩個社會主義大國之間出現有礙於團結的矛盾。這無疑是個良好的願望,兩國應該相互支持,而不應是一國將危害或破壞兩國友好關係的原因或責任推給另一國。當然,這在當時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由於蘇中兩國關係開始淡化,蘇共與中共在某些原則問題上的分歧,使蘇聯領導人非常擔憂,這些分歧將導致兩黨兩國長期建立的友好合作關係進一步破裂。這將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產生分裂。這是當時蘇聯共產黨十分不情願看到的暗淡前景。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