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曹操為什麼比王莽更聰明

曹操為什麼比王莽更聰明

  現實對儒家的夢想意如此不公,從另一個方向更加強了他們對上古美好政治幻覺的追求。第一個大膽試驗的人是王莽。王莽在奪權之前,恪守德行,以期把自製造成賢明而又能幹的舜。首先是用利益攏絡人,把皇帝賜給的封邑和錢財全部分發給手下的屬員。同時他的節儉也讓時尚震驚:他母親病了,公卿列侯都各自派夫人去看望,王莽的妻子出來迎接,衣服的長度還拖不到地上(那時的講究是衣拖地),外衣的長度剛剛遮到膝蓋;起初,貴夫人們還以為王莽大失禮貌,怎麼會讓一個僕人去來迎接我們呢?一問才知這就是大司馬的夫人。那幫貴夫人當然大為驚訝了。
  為了把自己製造成更合乎標準的「舜」,王莽經歷了一次失敗(免去大司馬職務)後,隱忍了近十年。十年後,他又行大義滅親之舉。他的兒子王宇反對他因政治見解斷絕與皇帝的舅族衛氏的來往,還私下與平帝的舅舅之一衛寶保持通信聯繫,並教皇帝的生母衛后上書,請求到京師團圓。王莽力拒,兒子則與老師吳章串通起來,用鬼事來下王莽,指使人去王莽門上潑血,不幸事情敗露。王莽毫不手軟,下令把親生兒子且是長子王宇投入監獄,讓他服毒而死,把衛后一家也全殺了。那個可憐的老師也被處以腰斬。
  不用說,這幾個小爬蟲級的內部的對手,就是在此十幾年前壓抑王莽的淳于長也不被他整死了嗎?淳于長何許人也?乃王莽的姑家表弟,其姨媽是漢元帝后、成帝的母親太后王政君。依靠母族勢力,淳于長很快爬過好幾個台階,升任衛尉之職。衛尉為九卿之一,掌握皇宮的禁衛。淳于長善於投機,在趙飛燕被立為皇后一事上,幫了表兄漢成弟大忙,在姨媽面前說趙飛燕的好話。淳于長得到成帝的寵信後,權勢熏天,讓後起之秀表弟王莽嫉恨得要死。
  有趣的是,兩人都是因為侍侯病人得的勢。淳于長侍侯舅父王鳳得信的。王鳳見外甥比兒子還孝順自己,決定給機會,利用自己的地位向太后和成帝吹風。淳于長果然好風憑借力,仕途上一帆風順。王莽在盡心侍侯得病的伯父王根時,也是盡了比兒子還盡的孝並且向王根派報每日政情。匯報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自己的表哥淳于長如何虛言為已廢的許后謀求復位以詐錢財之事,並且還與許後的寡居姐姐通姦,云云。」
  其實淳于長與許廢后的姐姐通姦的目的並不在於性快樂,而是讓她給廢后代話,告訴她:「淳于長正設法勸成帝立廢后為『左皇后』」。許廢后的要求並不高,最初想立成婕妤就行了。在淳于長的刺激下,做起了「左皇后夢」,不惜把積蓄源源不斷地送給淳于長。王根聽了侄子的匯報,決計處分外甥。此時的王根已大權在握,繼哥哥王鳳之後任大司馬。王根將情況向姐姐也就是太后匯報後,太后大怒,傳話皇帝,處分淳于長。成帝無奈,免了表弟的官,讓他去了封國。
  但王莽的對手變成皇帝時,事情就不那麼好辦了,儘管皇帝已經是他的表侄哀帝劉欣了!更令人受不了的是,劉欣竟然想把皇位讓給侍中董賢。他越來越覺得面對的漢家皇帝不是那麼回事兒了。不是理想中的堯,至少不是儒家經典中的堯。皇帝不想平白無故地把位子讓給王莽,並且在他的腦子中,王莽根本不是舜,只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野心家,他只好一步步地讓利給你財富,給你榮耀,至於皇位還是不談為好。
  不交權,並不意味著不奪權。在所有的德性積累不管用後,王莽終於忍耐不住了,先是毒殺了皇帝,當上代皇帝(名為「攝皇帝」),經過短短的三年乾脆代也不代了,廢掉了孺子嬰。隨之問題也來了,王莽從社會道德形象的最高代表變成十惡不赦的篡位者。由於無形資產的喪失,也由於治能的低下,更由於民間野心家的興起,他的王朝很快陷入混亂之中,以致於最後亂兵中被殺的下場。
  《漢書·王莽傳》評價王莽說:王莽這個人是以外戚身份起家的,他在他實際掌握國家權力以前,保持了絕對的低資態,從事政務十分盡力。這些作為,都是為了獲得一個好名譽。他達到了目的。王氏宗族稱他孝敬長輩,老師和朋友推崇他為仁人。在他到達輔政的高位時,正值成帝、哀帝的衰敗之際,他不畏艱難,勤於國事並以正直見稱。這一切的一切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在家必聞、在國必聞」的行道,但是人們似乎忘了一句話:「色取仁而行違」。
  王莽這個人實有不仁之心,又有邪才,便利用家族中四位叔輩的權力基礎,趁漢家中道衰微而大肆行篡權盜國的勾當。促成王莽篡盜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皇太后的長壽,即皇太后出自王氏,成為王氏執政的基本依據。漢家依靠外戚,歷來如此。依命理而言,這也是天時所致,不是人力所及的。到了他終於篡位之後,情形就與以前大不同了。他所佔據的位置,沒有合法性根據,顛覆性局面比夏末、商末的桀、紂二君所面臨的更嚴峻。但是這傢伙沒有一丁點兒的反省能力,還以為自己是黃帝軒轅氏或虞舜的復出。
  由於不自覺而狂妄起來,用盡自己的威風與詐力,暴虐地對待百姓,達到了窮凶極惡的程度。不僅使華夏大地受到了禍害,而且還使周邊的異族國家即漢的附屬國受到了震盪。既便內外交困,他也不悔改,還認為自己的政策目標受到了嚴重阻礙,非得再推下去不行。所以國內的人民喪失了安居樂業的信心,一時間國內外怨恨並生。政治秩序也猝然崩潰,沒人守城池,國家的命令體系也失靈了,到處是廢棄的市鎮,到處是人民掘盜墳墓的殘跡。他的毒害不僅使生民受害,既使墳中白骨也不得安寧。自有史書記載以來,至我班固寫書的今天,所有的亂臣賊子和無道德之人的惡劣行跡沒有超過王莽的。秦王朝燒書以把言論控制為他家的私物,王莽呢,推行六藝為他理論的推行開路,兩者儘管形式上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所謂殊途同歸,便是這種現象。同樣,他們都經過短暫的暴烈之後,歸於《易》上的斷言:亢龍有悔。王莽的那一套,顯示出他非命即不正的特點,就像歲之餘分閏一樣,總會被後來者驅除。
  光武帝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興起除滅了王莽惡劣與暴虐。王莽身死功滅,他還沒來得及反省檢視自己的歷史中毒狀態。如果說他奪權的方法尚在可取之列,那麼他掌權的技術就太差勁了。他頑固地以新政復古法,搞得人民無所適從。篡權自然遭到劉姓貴族的反對,而亂改田制(恢復了周朝的井田制)、幣制,則擾民生怨。
  《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說:「當時老百姓用慣了漢家的五銖錢,不習慣王莽的新錢。它有大小兩種,不易換算,又多次變更版面與幣值,私下裡還用五珠錢。還有人造出輿論,說大錢很快要廢除。王莽便發佈命令:凡有身帶舊漢五銖錢的、說大錢要廢的,比照誹謗井田制予以治罪,流放到邊遠地區。一時間,農民辦公助商人都失了業,國家稅收受到影響。因為犯了用錢法律,人們變賣田地、住房、奴婢,從貴族、高官到一般百姓,被判罪的人不可勝數。」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莽還在追尋著他的復古之夢,在歷史中毒狀態下加速度下滑,讓十名高級官吏到各地向天下人頒布(宣講)《符命》四十二篇。出行宣講的人,也完全古裝化,這些人好像從歷史深處走來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雉鳥之毛,服飾甚偉。要到這個程度就算了,擾民畢竟只是內政。要命的是,外交關係也受到了嚴重損害。宣講《符命》文件的人到了匈奴,發給單于新印,印名不再叫「璽」了,而是叫「章」。單于一看其中苗頭不對,想要還舊印,但宣講官已把舊印給砸了。單于大怒。隨後先於單于受到新朝損害的句町(由王貶為侯)、西域(也被改王為侯),也背叛了與中國的傳統關係。《漢書》給的他評價很到位:「顛覆之勢險予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
  一句話至死他還以為自己是典帝,虞舜的復出!又隔了一個王朝的同類人物曹操比較聰明,有皇帝的權威卻不要皇帝的名號,還假惺惺地讓縣(辭封地),但就是不交軍權。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冬天是個多事的季節,而冬十二月也就是現今人們臘月更是個多事的月份。許多重大政治變故就發生在這個月裡。原因大概是政治中心在北方的王朝征戰、農桑的事都停了下來,集中議論朝政的事務是這個月。集中精力處理一年來積壓的事情,梳理頭緒、安排明年的計劃。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曹操發佈了一道命令式文告,稱為《讓縣自明本志令》。此時曹操雖經赤壁之戰大敗,但元氣未傷,已經固定地佔有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也算坐擁半壁江山了。這時明眼人也能看得出來,要恢東漢的統一局面已不太可能,三分天下之勢基本定了下來了。於是,有人猜測在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曹操會取代漢獻帝,正式稱帝。
  曹操為了表明自己無意篡漢的心跡,向天下發佈了《讓縣自明本志令》,退回了三個縣的封地。在文告中,他說:「我當初看到天下混亂,就辭了官,在譙東五十里修建了好房子,打算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如此生活二十年,等天下清平了再出來做官。結果由於國家形勢比原先更壞,我就應召為典軍校尉,為國家討賊。當時最大的想法就是,死後墓碑上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操之墓」。後來遇上董卓之亂,我就興義兵討伐他。打敗黃中軍之後,又進攻袁術,滅了袁紹。再後來,消滅了劉表,平定了天下。我現身為宰相,已位極人臣,已經超過了平生志向。假定國家沒有我,不知道多少稱帝稱王。現在有人看到我的強盛,就猜我想代漢自立,真讓我感到不安。我想把軍隊一下子交還國家,但又不現實。因為我一旦放棄了對軍隊的控制,不但子孫們要受害,對國家也會產生極大的不利。我絕不能圖虛名受實害。現在我交還三個縣的封地的二萬戶,只享受武平一萬戶的食邑,以此來減少對我的非議和責備。」
  曹操這篇文告寫得很霸道。退不退封地已經不是實質問題了,因為他已經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了。此後他的行為更能說明這一點。建安十八年(213)他把三個女兒進獻給皇帝,都被封為貴人,皇帝成了自己的兒輩;第二年曹操下令殺了伏皇后和伏氏與皇帝共生的兩個兒子。他的權力不受限制,也沒人敢限制。在他的心目中,曹氏取代劉氏只是早晚之事,因此在孫權以書信向他稱臣時,他惡狠狠地說:「孫權這小子是往火上架我呀!」他的老部下們說:「不對,這不往火上架你。代漢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沒想到霸道而狡猾的曹操說:「如果我身上有天命,就讓我做周文王吧!」言下之意,讓兒子去取代漢室。這或許是接受了王莽的教訓吧!曹操的兒子按捺不住,逼漢獻帝演了一出「禪位」的古裝戲。
  西漢王朝到靈帝一死,其實就無所謂漢劉天下了。董卓廢少帝而立獻帝,獻帝經董卓之亂後又遭曹氏挾持,在謀除曹操未成後,終於自認了被擺佈的命運。他應名統治的三十二年(189~220),不過是當個玉璽看護人而已,至於需要往什麼文件上蓋印,就不想操心了。世人皆知漢劉的終結不過是時日而已,連宗室的遠支也都如此而論。所以清苑鄉侯劉若(職務為輔國將軍)率一百二十名重要官員兩次致信曹丕,希望他能正式取代漢祚,第二次信中寫道:「我們深知人心不可違的道理,也知道孔子說:『周公其為不聖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為物』--的道理。所以呢,周公之前的舜就聰明多了,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神人同應…而陛下上負皇穹眷命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
  信中語氣懇切又有批評之意,著實令曹丕感動,畢竟在信中上書人已用「陛下」這樣的專用詞來稱謂他了!經過反覆的虛飾性的推讓後,曹丕下定了決心,於是有人把意見傳給劉協、劉協很知趣,趕快與曹丕辦理交接手續,在辭職儀式上,他鄭重宣佈:「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現在呢,漢家的氣數已盡,魏家因屢樹功勳,具備了接班的資格。天下大道理是:天下不是一姓的,應該是公器,所以唐堯不把位子傳給兒子,故名插無窮。我很羨慕堯的聰明,今天我傚法堯,把帝位禪讓於魏王!」在講完這番冠冕堂皇的話後,他走下了儀壇,頓時成了「在野黨」,不過他很會自嘲:「今天我真地明白了,明白了堯舜之禪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劉協的辭職自然會在蜀國引起軒然大波,因為漢室的正統自己都辭了,還需要他劉備中興什麼呢?於是蜀國製造了一個政治謠言,說漢獻帝被曹丕害死了。利用這個政治謠言,蜀國群僚勸劉備也稱帝。劉備下屬的一位高級官馬費詩不贊同劉備稱帝,說:「大敵未除,自立為帝,不體面。」劉備很反感,就把他降了職,於魏黃初二年(221)即位於成都武擔山。
  其實在當時(220)劉協根本沒有遇害,並且死在了曹丕之後,到魏明帝青龍二年才死。漢獻帝劉協還算明白,知道曹家實力無法控制,自己就全身而退吧!從他讓位起,又過了十四年的太平日子,五十四時,壽終正寢。曹家也特別客氣地以天子禮給他出了國葬。
  一路推來,從益啟的關係,到秦皇漢高,再到王莽曹丕,孔丘所讚美的那一套「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厥中。」確實虛妄。三國以前,沒有一件落入那個美好的模式;三國以後,八王之亂、楊廣誣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趙宋二兄弟的燭影斧聲、大明家靖難之亂、康雍傳位迷團,等等,不再是與外姓之爭,反而是自家內的血腥之變,堯禪舜繼的幻覺湮滅了血泊屍堆裡。就是到了蔣家王朝之爭,也只是讓嚴家淦過渡了一下,終把位子又傳回了蔣氏家族。嚴家淦多少有點像《史記》上的益,終把位子還給了蔣經國這個當代的啟。
  誰不想把權力交給自己的親人呢?尤其在中國文明中。林彪不可謂不聰明,韜光養晦十幾年,一時復出,便不餘遺力地培養自己的兒子。今作古時,古亦今;古作今時,今亦古。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