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曹操北征烏桓之戰

曹操北征烏桓之戰

  建安五年(200)曹操破袁紹於官渡。
  建安六年在倉亭再敗袁紹。
  建安九年佔領業郡。
  建安十年春正月斬袁譚於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烏桓部落,夏四月,烏桓攻鮮于輔於獷平,秋八月曹操趕到,將烏桓逐至塞外。
  建安十一年四月破壺關,秋八月東征海賊管承,徹底解除關內的憂患;同時曹操開始著手準備北征遼西烏桓,由董昭負責開鑿了兩條漕運即平虜渠和泉州渠。
  建安十二年五月,為了徹底解除關外的威脅,曹操率領大軍到達無終,準備出塞作戰。但是當地夏秋季節常見的陰雨天氣導致進遼西的濱海道不通。七月曹操任命當地人田疇為嚮導官,避開濱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跡罕至的「盧龍塞」,一路開山填谷,長途奔襲,途經「白檀」,「平岡」,率領精銳騎兵萬騎出大凌河,行程達800華里,出其不意的進攻遼西烏桓的巢穴「柳城」。八月距離柳城還有「二百里」時,烏桓單于蹋頓等人才察覺,倉促集結數萬騎兵抵擋,兩軍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烏桓,佔據柳城,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不久公孫康殺二袁,歸順曹操。
  至此曹操北征之戰大獲全勝。九月曹操從柳城勝利回師。曹操此次作戰,歷時近一個月,行程400餘公里,其中包括無數的的山河險阻,難行之地,還有一次大型遭遇。解除了「三郡烏桓」對中國北部的威脅,掃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徹底統一河北。並且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早在建安十一年,曹操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
  一是「平虜渠」,由今河北省饒陽縣至滄州市。
  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寶坻、武清二縣境。
  這樣做是為了便於運糧北上。在北上之前,曹軍很多將領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袁尚已經完啦,秋後的螞蚱沒幾天蹦達拉。如果我們孤軍深入,後方的劉備肯定會勸劉表趁虛進攻許都。那時侯恐怕就進退不得!針對這種言論,曹操的大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說:「烏桓恃其邊遠,肯定不會做準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這樣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擊敗他們。況且袁氏與烏桓關係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對袁家還有一些感情,一旦今天我們放過袁尚,等到來日他養成氣力,則民夷俱應,到那時再想制住他就難啦!所以一定要迅速滅亡袁氏。至於劉備更不足慮,現在他依附劉表,劉表不會重用他,所以,即使是虛國遠征也不用擔心。」
  從事後來看,郭嘉言論的預見性之強令人歎服。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將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驍勇的「騎將」,可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他們分別是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另外有牽招、郭嘉等人。
  可眼看大軍就要啟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時的烏桓也已經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將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的離去,他在徐無山(今河北玉田東北二十里)請出了當地的「地理通」田疇得知自古以來,從薊到遼西有兩條路:
  (1).最著名的一條就是「濱海道」,位於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這條路從薊出發,經玉田,豐潤,延山海關取錦州。在中國歷史上它經歷了太多的滄桑,而山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唐宋之後,而在東漢時期,這條路雖然也是通往遼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條件比起後世就差太遠了。
  要知道西漢遼西郡所轄十四縣無一位於今天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地帶。這條路在沒有壞天氣的情況下,塞外游騎就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內地郡縣。而一旦遇到夏秋季節的大雨,這條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這種情況,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只能說秦漢時期中國的東北地區交通條件相當惡劣。
  而那時還沒有山海關,近代考古證明,東漢末年的山海關一帶叫做「碣石」,在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里。《太平御覽》引《淮南子》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過朝鮮,貫大人之國」。後來司馬宣王平公孫淵就是過碣石,《晉書》記載:「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看來司馬懿的運氣比曹操好多了,他沒有遇到這麼惡劣的天氣。
  (2).另一條路就是田疇說的「盧龍塞」,《三國誌》記載:「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這條路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線,古稱「盧龍塞」。
  《三國誌》只記載:「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 …引軍出盧龍塞… …八月,登白狼山」,並沒有具體的走了幾天,只知道七月啟程,八月到白狼山。這樣看來是用時一個月,但這顯然時間是太長了。這條路全程400公里(800華里),如果在平原曠野,步兵急行軍一晝夜可達120公里以上,這400公里也就是三天三夜多點的腳程,除去一晝夜的休息時間,不到四天的時間也就可以走完。再除去「五百里險地」多用兩天的時間,那充其量其時間也不會超過七天。更何況到平岡之後曹軍的前鋒是騎兵,這就更要快了。
  那麼曹操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呢?我認為曹操請田疇應該是在七月初,那麼「田疇獻策」是在這幾天中,之後包括路線制定,軍隊動員,這又要幾天,也就是說,曹操臨離開無終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到達白狼山則肯定是八月初。曹操一共用了10到20天的時間走完這400公里的路。
  那麼這個速度也還是太慢,千里襲敵,不帶輜重,那「五百里」路又不是「陰平」,就算是一直爬山也該比這快,更何況他們還有很長的路是騎馬。平均起來只有每天20到40公里的行程,這對以快速機動著稱的曹軍而言,太不可思議。是什麼原因造成曹操應該很快的「奇襲」速度卻顯得不快呢?原因就出在「馬」身上!
  如果在南方作戰,多步兵,雙方白刃相交,可以不帶馬。但對付以「控弦」著稱的烏桓騎兵,如果不帶馬,光靠步兵要想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可以不要輜重,可以把重裝步兵丟在後面,但馬卻無論如何不能丟。
  而在那「五百里」的險地,人可以過去,但馬就未必能過去了,因此《三國誌》才會說:「塹山堙谷」,目的在「開路鋪路」,讓馬通過,正如《鄧艾傳》記載:「鑿山通道,造作橋閣」至今陰平還有鄧艾修的棧道一樣,曹操開的路也流傳到後世。換句話馬不但沒有加速曹軍形成,反而拉了後退,拖延了時間。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10天曹操能以這樣「邊開邊走」的方式走完這400公里,那他的行軍速度其實是相當驚人的。如果是20天也不算慢。
  郭嘉說曹操是「虛國遠征」,再聯繫曹操帶的將軍名單和戰略意圖來看,曹操帶到無終的兵力應該不會少,起碼幾萬人。在數量上講曹操的部隊應該超越烏桓部隊,最少是持平。而面對「數萬」烏桓騎兵時,左右皆懼,明顯曹軍成了以寡敵眾。應該是對等的兵力怎麼變成了萬餘對數萬?
  在白狼山之戰時,曹軍是萬騎,其實這只是曹軍出塞的前鋒而已。《三國誌》說當時公車重在後。可見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遼西的,只是沒有參加白狼山會戰。那麼這幾萬步兵來幹什麼?上一個問題說了,沿途需要修路鋪橋,這些步兵很可能承擔了這些勞動,為騎兵節省體力,同時他們還要攜帶乾糧和武器。等到馬匹越過山區,騎兵立刻上馬涉鮮卑庭,東指柳城。,這樣這些重裝步兵就遠遠落後了。畢竟從平岡到柳城還有上百公里的路程。
  曹操和眾大將率領虎豹騎、親隨精銳騎兵和田疇、邢顒的「五百部曲」急行軍,丟下主力步兵,結果在白狼山和烏桓主力遭遇,於是就上演了白狼山之戰那一幕。為什麼說曹操的騎兵是「萬騎」?這只是約數,可能是萬餘,也可能是數千。《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這個「殺馬」不知道是殺自己部隊的馬還是殺當地遼西馬。而再聯繫「白狼山」之戰曹軍以少勝多,並能擊潰「數萬」騎兵,那麼曹軍騎兵的數量級應該保持在「萬人」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曹操帶到遼西的部隊總數量要超越烏桓的部隊,但是真正打敗烏桓主力的卻是比烏桓部隊少的曹軍騎兵。
  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屠柳城。他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頭。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它們送來了。這就是著名的「隔岸觀火」,《三國演義》裡是郭嘉的計謀,名為「遺計定遼東」。是不是郭嘉的計謀我們不知道,但郭奉孝確實死於此時此地,當時環境惡劣,寒且旱,連曹操自己也說:「這次贏得困難,贏得僥倖!」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這也成為曹操志滿意得之際美中不足的原因。緊接著,曹操收編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濱海道可行,曹操途經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留下《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