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御醫怎樣給皇帝的妃子看病

御醫怎樣給皇帝的妃子看病

  御醫是古代一種對醫生職稱,也就是古代時專門為皇帝及其宮廷親屬家眷治病的宮廷醫師。御醫直接聽命於皇帝,間接聽命於后妃、皇子等人。由於古代皇帝稱之為「御」,因此,皇帝跟前的大臣稱之為御前大臣、皇帝身邊的軍隊稱之為御林軍、皇帝征伐外地稱之為御駕親征,而為皇帝看病的醫生則稱之為御醫。
  夏商周時代,有關皇帝醫事的記載很少。從這些現存的資料中看,醫生首先出現在宮廷中。在西周之前,醫生都是為帝王服務的御醫;到了東周春秋以後,一些民間醫生才開始產生;戰國時期,可以看到有關太醫、太醫令的一些記載,從而才對宮廷御醫、太醫和民間醫生有了一個初步明確的劃分。
  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遼國也設有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製作御藥。明代太醫院則已經有了分科。清代太醫院設於順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在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地址大約在東交民巷西口的一個大院裡,太醫在這裡辦公、學習。後來由於《辛丑條約》的簽訂,東交民巷被劃歸使館區,因此在地安門外另建了太醫院。清太醫院為獨立的中央醫療機構,為帝后及宮內人員看病、製藥,也擔負其他醫藥事務。太醫院中的官吏和醫務人員均稱為太醫,而且都是漢人。只是在乾隆時期,曾任命過一名滿人來管理院務。
  御醫和太醫,雖然都是早期國家體制下的醫生職務的稱謂,但是御醫和太醫還是有所區別的。御醫在清代叫太醫,所以當時的御醫也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真正的御醫是極少極少的。正如為古代做官的常被下屬稱為「老爺」,而被稱為「老爺」者不一定是做官的。《清史稿·職官志》中就有關於太醫和太醫院的記載:
  太醫院的醫生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與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三十人,無品,相當於現在醫院裡的助理醫師。而這些醫生都被人稱為「太醫」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太醫院的「御醫」只有第一等的醫生十三人,包括院長、兩位副院長在內才十六人。即使從最廣義的意義上說,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醫院的醫生總共只有九十二人。太醫院的「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也就是說,有處方權;第四級的「醫生」看來只能當助手。「醫生」的「生」字,是「生員」的意思,「醫生」是見習大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