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宋太宗趙光義當年為何聲稱要自焚

宋太宗趙光義當年為何聲稱要自焚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這是發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的一件真事,《宋史.太宗本紀》是這樣記載的:「淳化二年己巳,以歲蝗旱禱雨弗應,手詔宰相呂蒙正等:『朕將自焚,以答天譴。』翌日而雨,蝗盡死。」說的是淳化二年三月己巳日,大宋皇帝趙光義因為旱災、蝗災,多日祈雨而不得,親筆詔書給宰相呂蒙正等人,稱要自焚而死,以回應上天的責罰。我以為,太宗手書不可能僅寫八個字,《宋史》的記載過於簡略。倒是《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的比較貼切,手詔內容是:「元元何罪!天譴如是,蓋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當於文德殿前築一台,朕將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譴。」大意是說,百姓有什麼罪過!上天這樣懲罰(他們),這大概是我失德造成的。你們應當在文德殿前建一座高台,把我放在上面。如果三天之內不下雨,你們就把我燒死,以回應上天的責罰。
  當然,事實是宋太宗並沒有真的自焚。就在親書手詔的前幾天,他還在金明池上泛舟,在瓊林苑內宴飲射箭。如此興致,怎麼可能因為求雨不成就自焚了呢?而大臣們更不敢築台將皇帝共焚之以答天譴,甚至連暴露其上都沒有過。因為所有的史書接下來都記載了同樣的七個字:「翌日而雨,蝗盡死。」皇帝的誠心感動了上蒼,第二日,天降大雨,所有的蝗蟲都死絕了!
  這自然是鬼都不信的傳奇!但是奉命修史的人都信了,而且把這件事載入正史,一直流傳至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逼得當朝皇帝趙光義說出對自己如此狠毒的話來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人感應」的說法,其基本內容是天與人是相互感應的,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動上蒼。如果皇帝不仁,違背天意,天將降災以示懲罰,也就是所謂「天譴」。如果皇帝聖明,開創太平盛世,天會降下祥瑞,以資鼓勵。因此,古人認為地震星變、水旱蝗災,都是上天對人世的「天譴」,是社會秩序出了問題,上天在對當權者進行警告。正因如此,每當大災大難來臨,民不聊生之際,統治者除了設法自救之外,都要不同程度地反省、罪己,糾正為政的闕失。
  宋太宗雖然對遼戰爭屢戰屢敗,勞師糜餉,不敢言邊事,但是對內治理國家還是說得過去的。《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宋太宗趙匡胤曾對近臣談及兄弟趙光義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宋代是由宰相級別的官員監修國史的,此說法很可能有「講政治」的因素,可信度很低。但趙光義卻是一直以太平天子自居的,他即位的第一個年號便是「太平興國」。說來也是時運不濟,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史書記載的蝗災竟然有十八起。水、旱、蝗災是最常見的三種自然災害,而旱災又常伴有蝗災發生。連年遭遇旱災、蝗災,按照天人感應說法,豈不是否定大宋的太平盛世?這是趙光義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因此,淳化二年春天久旱不雨,當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之時,眾人紛紛回答此乃天意,並非皇帝或者朝政有什麼過失(這話太宗愛聽)。唯獨樞密直學士(皇帝侍從顧問,從三品)寇准說出一番很不中聽的話:「按照《尚書.洪範》天人感應的說法,大旱的徵兆,大概是預示刑獄方面有不公正的地方。」早在春秋時期,當年魯莊公抵抗齊國進攻,就將明察「小大之獄」作為修明政治的重要舉措。指責刑獄不公,豈不正是對政府工作的極大否定!
  太宗聽了很不高興,當場佛袖而去。過了一會兒,覺得寇准肯定話中有話,於是招寇准詢問朝廷刑獄究竟如何不公。寇准胸有成足,要求太宗將二府首腦找來,當面細說原委。二府指的是中書省和樞密院,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當時的宰相是呂蒙正,參知政事是王沔、辛仲甫,樞密使是張齊賢。諸位大臣上殿後,寇准當面揭露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貪贓枉法上千萬錢,由於王沔的庇護僅受到杖責、降職處分。而監察御史祖吉受賄情節輕得多,不僅被斬首棄市,還被籍沒家產。寇准指出量刑如此畸輕畸重,大旱的懲罰一點都不冤枉。
  寇准當年只有三十歲,年輕氣盛,做事狠辣,不留半點餘地。問題是此事並非王沔個人行為,《宋史.王沔傳》記載,王准坐髒論當棄市,以沔故,詔杖一百,降定遠主簿。明擺著此事是經過朝廷下詔認可的。王沔本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如此明目張膽徇私枉法,肯定是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因而宋太宗雖然對王沔切責之,但也僅僅限於斥責、責怪而已,終究沒有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對不合時宜的寇准,太宗也是好言撫慰,不久還升了他的官。
  最大的問題是蝗蟲並不買太平皇帝的賬,飛蝗如期而至,蔽日遮天。老天爺沒有半點要下雨的樣子,趙光義為此鬱悶不已。當年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曾經吞食蝗蟲,欲將災害移至己身,由此感動了上蒼。總是自比唐太宗的趙光義,終於想出了自焚祈雨的招數。
  我想宋太宗出此毒招,很大程度上帶有負氣的成分,你們不是說天譴嗎,太平盛世哪來的天譴?如果老天要降下災禍,那就懲罰我一個人吧。趙光義實際上是給大臣們出了一個難題是天大還是天子大?如果是天大,那就順從天意,三日不雨就將天子燒死;如果是天子大,天就應該降下甘霖,蝗蟲就應該應聲而滅。對這個問題,趙光義心中是有明確答案的,而群臣包括寇准這樣的直臣也只能選擇天大,天子更大!
  於是第二天,滿朝文武一齊來向天子道賀:「皇帝的行為感天動地,災區普降喜雨,蝗蟲全部死掉了!」於是乎普天同慶,皆大歡喜,皇帝率群臣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據歷史記載,這起事件在淳化三年六月,又有一大群蝗蟲遮天蔽日掠過皇宮,自東北向西南方向而去,皇帝趙光義表示「憂心如搗」。這一次,宰相張齊賢不需要任何教導:「聖心憂慮黎民百姓,一定能感動天地。」當天夜裡,災區大雨如注,蝗蟲全部死亡。
  原來太平盛世就是這樣來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