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七下西洋的鄭和是太監嗎?

七下西洋的鄭和是太監嗎?

  鄭和原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世稱三保太監。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父馬哈只(原名米裡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由於鄭和的祖父、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因此他從小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
  明初時,還是小孩子的鄭和被俘虜,而當時很不幸被淨了身,入宮做了宦官,由於他跟隨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賜姓鄭,累升至「內官監大監。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明永樂三年(1405)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明宣德8年(1433),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7.11)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10.2)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10.13)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10)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7.6)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11)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8.12)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6)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8.8)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3.3)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 …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9.2)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遺體埋葬於古裡,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7.22)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期間,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尼亞齊、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於1422年到達南極大陸。發現南極後船隊回航,經澳洲大陸返回中國。鄭和向明朝皇帝匯報,指南極是荒蕪之地,不是文明世界,無須開拓。鄭和於1420年已率先登陸美洲,比哥倫布早72年,更把航線繪成地圖,哥倫布及其他歐洲探險家也承認擁有鄭和的地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