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竹林七賢」的「竹林」今何在

「竹林七賢」的「竹林」今何在

  魏、晉迄今,「竹林七賢」的隱居游會之地究在何處?在歷史界、學術界也曾有幾種說法。唐、宋之後,特別是明、清以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定該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縣的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百家巖景區一帶。
  可是,一些遊客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就百家巖景區現存的古碑碣、古石刻來看,似乎確實可證「七賢」在此隱居聚會;但如果把百家巖下那片二十多平方米的箭竹林與「七賢」聯繫起來,就大大地不可思議了。因為那片竹林既小且稀,將這樣的「竹林」冠在「七賢」二字之前,也未免有些太牽強了。
  是的,這些懷疑並非無稽之談。眼前這片小竹林的確太小,說它是「七賢」聚會之地,難免令人生疑。但是從古籍記載來看,從民間的口碑相傳來看,地處南太行之陽的修武大地,在歷史上確曾有過綿亙不斷、茂密青翠的大片竹林。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曾在此吟下「石壇高樹映寒籐,閒有沙鷗靜有僧。總愛此間竹林好,七賢來了更誰曾」的美妙詩句;清代詩人薛所蘊也在此寫下《漫步竹林》一詩:「緩步代嚴駕,適彼竹林游。林中綠蔭濃,林下亂水流。當暑發清籟,爽氣似新秋。緬懷七賢侶,托寄何悠悠。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憂。」從以上詩句來看,金、元時期,直到清代,雲台山下的竹林還是頗具規模的。
  歷史上的修武竹林為何如此廣闊茂盛?這與修武的地勢與水脈有著密切的關係。修武縣地處河南省西北部,以南太行山與山西省為界,整個地勢比山西高原低兩三百米,這就使得山西的地表水順著南太行的千溝萬壑流向修武,形成雲台山千姿百態的瀑布。雲台天瀑為亞洲落差最大的第一高瀑,瀑高314米,而它的源頭,卻是直通山西的一條山溝。雨澇季節,山洪順溝而下,就形成了蔚為壯觀、聲若雷鳴的雲台天瀑了。而當山西大旱時,這些山溝形不成山洪,雲台天瀑就會水量驟減,甚至斷流。
  「竹林七賢」長期隱居遊歷的百家巖景區,其天門谷口自古就有一掛非常著名的大瀑布天門瀑布,在雲台天瀑未被發現之前,它在歷史上已是名聞全國的大瀑布了。天門瀑布氣勢雄偉,聲若驚雷,常年奔流,拍石打浪,被古人譽為小龍湫,是古代僅次於浙江雁蕩山大龍湫的著名瀑布。它與百家巖半山腰湧出的明月泉水合二為一,順百家巖天門谷流向山外的吳澤陂,就是古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記載的長泉,是古代衛河的主要支流。明代文人姚椿曾著有長詩《天門瀑布歌》,極言天門瀑布的雄偉氣勢及豐沛水量。除了雲台山、百家巖地區的山泉、瀑布外,地處修武縣西北的青龍峽、峰林峽也是泉瀑眾多,蔚為壯觀。青龍峽之青龍洞有大泉,日夜湧流不息,成為古衛河的源頭。
  由於山西高原比地處豫北平原的修武縣高出兩三百米,所以它的地表水在流向修武雲台山區時,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瀑布群。而它的地下水也沿著大傾斜的地勢,從地下湧向修武,在修武平原上破土而出,形成一個蔚為壯觀的泉水群。歷代修武縣志記載的修武名泉,有縣西部著名的靈泉,此泉在一廣達數畝的方池內,有十多個泉頭噴出地面,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澆灌了縣西部十幾萬畝良田,又是流經全縣的小丹河之重要水源。在小丹河之北,東西一線上,又陸續分佈著光河泉、土橋泉、楝樹泉、白水泉、皇母泉、石棚泉、馬鳴泉、高河泉、大樸泉、烈槓泉、濁鹿泉、蔣村泉、馬坊泉、龍線泉、吳公泉等三十餘處自噴水泉。廣佈修武山上山下的眾多瀑布、山泉、自噴泉,依地勢奔流匯聚於修武縣域之西、之北,就形成了非常著名的吳澤陂。酈道元的《水經注》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水陂,南北二十許裡,東西三十里。」直到清代末期,這裡還是聞名遐邇的「北國小江南」,盛產稻米、竹筍、魚蝦、松花蛋,盛名直追河北的白洋澱。
  與「竹林七賢」同時代的古籍《魏土地記》一書也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裡,東西三十里。」當時的修武縣城在今天的獲嘉縣宣陽驛村,其西北二十里正是今天的修武縣城。據此看來,吳澤陂在今天的修武縣城以北。清代道光版《修武縣志》記載曰:吳澤陂「在縣北十里,聵城寨西南,濁鹿城南,東過陂橋與獲嘉縣接」。濁鹿城即今天的修武縣李固村,是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後的公府所在地。而陂橋就是今天的五里源鄉碑橋村。由此可以大致推測,至清代道光年間,吳澤陂的四至為:北自大沙河,南到李固村,西起聵城寨,東止碑橋村。其東西、南北距離與魏、晉時期變化並不是很大,是一個面積大約達一百六七十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澤地帶,也是古代修武水利條件最好、最富庶的地帶。同時,這一帶還是「竹林七賢」在修武長期遊歷活動的區域,也就是古修武大片竹林的所在地域。
  有植物學知識的人士都知道:竹類植物是一種多年生常綠植物,竿多節,節間中空,不常開花,性喜潮濕溫潤之地。常見的竹類有箭竹、毛竹、淡竹、古竹等。而古修武吳澤陂流域的自然條件就是非常適合竹類生長的,因此在這一帶才會形成「竹林如雲」的面貌。據我們考察,古代吳澤陂四周竹林以毛竹、箭竹居多。其中,挺拔高大的毛竹林最為「竹林七賢」所喜愛。他們的飲酒賦詩之地,也大多選擇在此間的毛竹林中。而據考古發掘和民間流傳,「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嵇康到修武的第一個居住地,也在今李固村北一帶。這裡距濁鹿城山陽公府只有咫尺之遙,又是吳澤陂大面積竹林的南緣。至於百家巖下的「嵇宅」,是以後才搬過去的。
  在修武城北曾長期繁衍的大片竹林,今天已經看不到了。它們到哪裡去了?是什麼原因使這些連綿不斷的竹林逐漸消失了呢?我們的回答是:由於近現代以來人類生產活動的巨大影響,一系列「人定勝天」的結果,使得修武平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發生了空前絕後的大變化,修武吳澤陂和眾多自噴泉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改變了原吳澤陂區域的水利條件、生態環境和小氣候,也改變了這一帶的植被和耕作習慣。於是,千萬頃連片種植的稻田不見了,千百個荷塘藕池不見了,那曾經接天連雲的大片竹林也逐漸枯死,終於消失了。
  這裡所說的人類生產活動的巨大影響,首推清末開始的大規模礦產開採活動。
  修武縣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千年古縣,還是各種礦藏尤其是煤鐵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早在漢代,這裡的鐵礦就得到了開採,有了最早的冶鐵業。宋末至明初,縣北部的太行山下,一些埋藏較淺的煤炭資源也被挖掘。但那時簡單的生產工藝和人力勞作,對大自然的環境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自清末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始,近現代人類大生產對修武環境的影響逐漸顯現,並越來越大。110年前,英國福公司與修武縣衙簽下契約,租地在修武縣焦作村一帶建設現代礦井,正式開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生產方式,大規模開採修武優質煤炭。從那時到現在,經歷了清王朝的覆滅,經歷了軍閥混戰,經歷了抗日戰爭,經歷了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成長。在煤炭開採上,也從英商開採換成了中國人自主開採,從孤井開採變成了成立焦作礦區、建立焦作市,大規模建設礦井開採。100多年的連續開採過去了,成百上千億噸的優質煤炭從修武大地下被開挖出來,裝上火車,裝上輪船,運往全國各地,運往大洋彼岸。與此同時,與煤炭共存的地下水,也被日夜不停地抽上地面,排空放掉,順著河道流入大海。古修武的地下煤海被開採得幾近枯竭,而原來豐富的地下水也被抽得儲量大減,再也無力冒出地面形成自噴泉了。
  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初期,修武原有的30多個自噴泉中,還有靈泉、皇母泉、張莊泉、馬坊泉等16個自噴泉噴水流淌。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最後噴湧的張莊泉、馬坊泉也徹底停噴了。而全縣的地下水水位,比解放初平均下降了近50米。地下水的超量抽排,自噴泉的徹底消失,使吳澤陂被斷掉了源頭活水,只能一年又一年地走向枯竭。也許有人會問,自古以來,從山西高原湧向修武平原的地下水源,如今也斷流了嗎?為什麼看不到它們的補水作用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山西省是全國煤炭儲量最大的省份,與修武縣接壤的長治、陵川諸縣、市,近百年來也先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煤炭開採,同樣經歷著采煤炭抽排水的歷史過程。所以,那裡的地下水位也在迅速下降,不再流向比他們地勢低的修武、焦作了。
  如果說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泉源枯竭斷流,是吳澤陂消失的首要原因;那麼,地表水源也大量減少,則是吳澤陂消失的第二個重要原因。例如,百家巖景區的天門瀑布,在古代是四季長流的,因為它的源頭來自天門溝內觀音洞中的泉水,加之順著天門谷流淌而下的其他山泉,就保證了天門瀑布四季長流。而近百年來,天門瀑布的水量越來越小,終於從長流瀑變成了季節性的間歇瀑。雲台山下還有不少瀑布,也與天門瀑布的情況相似。這些地表水源的大量下降,意味著吳澤陂「造血功能」的大量丟失。為什麼會形成如此現狀呢?除了山西省大規模開採煤炭,引起地下水嚴重下降,不再沿著地下水路供應雲台山足量泉水外,還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修建了大量山區水庫,有效地攔蓄了過去流向修武的雨水、泉水,使雲台山的各個瀑布、山泉,比起古代時水量大減。
  存在了幾千年的吳澤陂,終於從修武縣的地圖上消失了。而失去了吳澤陂的滋潤生養之功,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就受到了致命的傷害,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耕作方式。過去的水稻田壟不見了,小麥、玉米成為糧食生產的主角;過去的荷塘藕池被填平之後變成了耕地;過去的連綿竹林,也一片又一片地乾枯而亡,最終在修武大地上消失了。
  「人定勝天」、「征服大自然」,曾經是我們高喊入雲的響亮口號。在這些口號的鼓舞激勵下,也確實創造過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同時,也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我認為,修武縣眾多靈泉的消失,吳澤陂的消失,以至於「七賢」竹林的消失,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個懲罰。值得慶幸的是,在雲台山管理局的規劃中,有改變天門湖蓄水環境,重造一定規模的「七賢竹林」的計劃,我們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