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ADHD 須積極面對與控制

ADHD 須積極面對與控制

ADHD 須積極面對與控制

「醫生,我的小孩被老師說有過動,不專心、平常都動來動去、坐不住、摸東摸西,醫師說他是ADHD,是什麼意思?」亞東醫院精神科兒童心智醫師林育如表示,ADHD中文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造成生活、學習、人際上的影響。

ADHD(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通常在兒童期(12歲之前)就漸發展出症狀,例如特別好動、閒不下來、沒耐性、易怒、易人來瘋、多話、雞婆、專注力短、常分心、拖拉沒時間概念、被動、丟三落四、生活自理能力差等。

林育如指出,ADHD目前在醫學上被認為可能與遺傳、母親懷孕時吸菸或吸毒、早產、腦炎、癲癇有關。有ADHD的孩子腦部在控制衝動、專注力、組織執行功能、時間感的多個腦區的皮質發展、白質連結都較正常發展兒童慢成熟,家長經常覺得ADHD孩子行為較幼稚。

在校不是常跟同學起衝突,就是忘記交功課、帶東西,上課也不專心,經常神遊、沒在聽、狀況外;回到家,督促功課、生活常規總是引發親子紛爭,沒有扯開喉嚨大聲說話,孩子似乎總是覺得天塌下來也與他無關。

ADHD目前分成三種表現型,最常見的是合併型,也就是既有注意力不足的症狀,也有過動/衝動的特質;其次是注意力不足型,單純只有專注力不足的症狀,有些甚至像是慢郎中,跟過動搭不上邊;最少見的是過動/衝動型,也就是以衝動過動的症狀為主。

林育如提醒,若懷疑孩子有ADHD,建議到醫院精神科兒童心智評估。ADHD目前的標準治療包括行為治療、環境調整與藥物治療,需依孩子的狀況做選擇,前兩者是必須的,而三者併用往往得到最佳療效。另外輔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等。

目前實證上,藥物治療為唯一可以改善ADHD核心症狀的治療,但也只能控制症狀,需長時間服藥,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教養與行為訓練,等大腦成熟,症狀會逐漸減少。治療主要是避免孩子因症狀產生上述併發症,錯過學習、人格發展的黃金期。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