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軍事] 中科院大轉型 打造成亞太M60戰車性能提升中心

中科院大轉型 打造成亞太M60戰車性能提升中心

國軍目前擁有的M60A3戰車,許多車齡都超過30年,已無法因應未來戰爭需求。為此,陸軍已將2輛M60A3戰車委由中科院進行研改及性能提升,以強化國軍在「防衛固守」的戰力。中科院也規劃藉此成為為亞太地區的M60戰車的性能提升及延壽中心,搶攻國際戰車研改市場,為研發下一代戰車積蓄能量。

據指出,中科院已在去年底接收陸軍2輛M60A3戰車,正式啟動性能提升的研發改造案,預計2019年完成戰術測評,即可在2020年開始執行,未來包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所使用的近400輛M60A3戰車將全面升級,以抵擋中國解放軍犯台戰車的攻擊。

據了解,此次M60A3戰車的性能提升案,是以「國防自主」為主軸,預計將以每輛1億元台幣的經費執行,目前除了戰車的120主砲管正在尋找商源外,其他都將以國內自製為主。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11/1275293/
中科院為提升戰車砲的精準度,將開發全新的M60A3的炮塔系統,可全電動式主砲升降及旋轉,並配合全新的彈道任務電腦,可縮短瞄準時間及射擊間隔。另外在射控方面,除加裝雷射測距儀、瞄準鏡、追瞄任務電腦、彈種選擇器等,搭配自動裝彈系統,讓戰車從原本的4人操作,減為3人操作。另外,在內裝方面也採取人性化的方式,提供空調冷氣,並達到全車核生化防護,確保戰車內人員安全。全面提升M60A3戰車的戰力,官員形容說,研改後的M60A3戰車在某些性能上是優於M1A1戰車。
----------------------------------------------------------------------------------------------------
台灣只能升級老「巴頓」???
由於冷戰結束,許多國家的戰車以升級/延壽來取代研製新品,而這一些第三代的戰車再升級完後,得以繼續在第一線服役(如:法國雷克勒、德國豹Ⅱ已從A4改到A7+,A7V也即將在今年推出、美國M1也升級到M1A2SEPv3,2021年將升級到M1A2SEPv4…),其實這也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方式;少數國家則以高昂的代價持續研製出第四代的戰車(如俄羅斯T-14、日本10式、南韓K-2、中共99式…)。但美造M60戰車卻早已是第二代的設計產品(從1961年即服役、M60A3型為1978年生產),即便其他國家有的選擇升級,但鮮少會繼續扛第一線的重任(例如泰國已買VT-4、土耳其有豹Ⅱ…)。
目前世界上主要推銷M60戰車延壽升級案(SLEP)的軍火商就有: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雷神(Raytheon)」、「以色列軍工(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 IMI)」、義大利「李奧納多(Leonardo)」等廠商,各家主要針對該型戰車在「火力」、「機動力」、「防護力」上做出相關的升級版本,不過現今市場上接受度並不高,其中僅以色列的版本較受青睞;其他版本的不是太貴、就是較乏人問津。
不過仔細推敲這四家升級案的內容,均無法改變M60A3戰車那種臃腫肥胖的身形(中彈面積是戰車界中數一數二的高),在動力裝置上還有採用不到1000匹馬力柴油引擎的廠家(以色列的版本因採用德國MTU柴油引擎,則是上述4家廠商中唯一可提供1200匹馬力引擎的選項),光是這一個項目就非常、非常的落伍,有讓人感覺一聽就搖頭的悲情。
由於M60戰車當時的裝甲工藝落後(車身僅採鑄造的均質裝甲,而不是德造戰車普遍採用的焊接方式,兩者在同一厚度上,強度會差10-20%),如欲提升防護力(不論要選定何種裝甲模式)必須在車上增加許多重量(先前我國曾在M60A3戰車上進行外掛裝甲的測試,卻因過重等因素而沒有後續),原先的懸吊系統跟扭力桿是否足堪負荷?還是又會讓機動力的表現回到原點(當今各國的主力戰車基本上都配置1200-1500匹馬力的引擎)。而重新設計砲塔的可能性較低,頂多是外掛各種裝甲而將其原本的輪廓改變來增強防護力,要重新設計砲塔牽涉到的工程太多(如引進120mm砲的後座力能否承受、車身重心改變與調整…),但如果沒有戰車砲,是要如何設計?(除非早已有軍火商的版本要硬塞給台灣接,否則砲塔要重新設計也不可能在一年的時間完成(如果是這樣,又何須虛情假意?)德國已在2015年推出新式的130mm滑膛砲,現型的豹Ⅱ戰車均無法安裝,所以也在進行新型砲塔的設計,另外車身也得重新設計,以符減重達到輕量化的要求。
在火力方面,目前各國普遍採用的120mm滑膛砲,最大宗來自於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或授權生產,我國除了不容易取得商源外,更不易單獨研製。2017年10月11日,我獲邀單獨進入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位於翁特爾呂斯(Unterlüß)的兵工廠,參觀120mm戰車滑膛砲的生產線與MAN卡車的裝配廠,目睹火砲製程的繁複性及精準度要求。除非我國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其他家生產120mm戰車砲的廠商,不然再怎麼會改射控系統,先決條件也是要先有火砲,不是嗎?
如果依照媒體所報導,還將搭配自動裝彈系統,讓戰車組員降為3人,這恐在技術、戰術與後勤上要更多加考量。目前120mm滑膛砲採用自動裝彈系統的產品,主要有法國的「雷克勒(Leclerc)」、日本自衛隊10式和南韓的K2戰車…,這些戰車在設計時都已先壓縮砲塔空間以降低被彈率,讓戰鬥艙室縮小而採用砲塔尾部進彈的手段;反觀M60戰車的砲塔空間卻有餘裕。而自動裝彈系統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陷,法國雷克勒戰車的自動裝填機採用砲塔尾部進彈的模式,戰時由於備彈量低、再裝填耗時且危險…等多種缺點,裝甲兵對此實際的評價並不高。如果雷克勒戰車一接戰,卻使用了已設定的裝彈順序,則會有以下的缺點產生:1.無法有效摧毀目標、2.浪費彈藥、3.暴露己身目標反遭敵軍射擊。這些在作戰上,任何故障都有可能瞬間讓主力戰車喪失戰鬥力,因此無法成為西方戰車的主流(俄系戰車除外)。再者,3個人要做4個人的事,要知道這可不是一輛新式車款,只是一輛大翻修過的古董車款,這一點去問問裝甲部隊的官兵,就能知道對這些戰車妥善率的實際感受……
儘管M60戰車生產的總數超過1萬5千輛(M60A3版本約7千輛),但經過近半世紀的摧殘,扣除戰損、改造、淘汰…各種因素過後,大約還有4千輛散布各地,檢視目前主要的使用國,大約剩下波士尼亞、伊朗、巴林、巴西、埃及、希臘、約旦、摩洛哥、黎巴嫩、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蘇丹、突尼西亞、葉門…等國,如果環顧亞洲各國陸軍的戰車使用情況,日本戰後從61式就一直自製,目前已造到10式、南韓在美國支持下早已從K-1造到K-2「黑豹」;人家還有俄系的T-80U、泰國也購買多批中共的VT-4戰車(96戰車的外貿款)、新加坡和印尼則分別使用德國的豹Ⅱ(SG、RI版)、越南用T-72跟T90、中國的96、99式戰車已成主力、馬來西亞購置PT-91、印度有「阿瓊」與T-90S、北韓用「天馬」、菲律賓則沒有主力戰車…上述的這一些亞洲國家中,不知道有誰會將他們的古董戰車給你升級?
目前檯面上的主力戰車,那一輛不是引擎出力至少得1200-1500匹馬力,最高時速60Km以上、主砲120-125mm、多重裝甲(以複合裝甲為底、外掛其他1-2款式裝甲為輔、甚至加裝主動防禦系統)。我真不知道台灣改裝的版本在機動力、火力、防護力…上,哪一項能達到這種規格?或許等到成品出現後就知道;不過如果與上述的廠商產品相似度過高,也很快就會露餡,讓國人知道這一個案子,究竟是誰在幕後主導。
台灣在主力戰車的發展與替換上早已停滯太久、太久,而中科院的科研強項亦不在此領域(飛彈或許造得不錯),若只是採購國外軍工材料回台組裝,也須考量料件取得的難易度,以及組裝和研改所產生的介面相容性吧!全世界的軍工企業還沒有那一家能做到全面頂尖的實力,所以,也請勿過度吹噓我國在戰車工業與工藝上的能力與實力,這何止是一個「世代」的差距可以形容!例如有人單純地認為將105mm線膛砲升級為120mm滑膛砲,就只是將口徑加大15mm那麼簡單,卻不知道光是這一個過程,可能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甚至數十年(可以看看中共光是研製125mm滑膛砲所投注的時間跟經費)。
個人覺得,如果那麼喜歡改戰車,是否應該先將2輛樣車改裝完成,經過測評,讓國人滿意改裝後的性能再來喊口號,而不是連成品都還沒個影子,就已經對外吹噓成這副德行。還有,如果只是引進上述其中一家廠商的改裝套組,說穿了就是轉一手而已,技術留台灣這種幌子就不必了吧(看看政府扶植、保護國內汽車產業多少年了,有研造出像樣的汽車引擎嗎)!
總體而言,M60這種設計老舊的戰車即便在經過升級之後,也難以展現出第三代戰車以上的綜合戰鬥力,而且代價高得離譜(光是升級案的費用,就比當初採購的單價還貴3倍以上),這就如同顧客花一百萬買一輛汽車,在開了30年之後,現在要他再花三百多萬去升級同一輛汽車。如果不是在沒有其他選項的情況下,相信這樣的案子很難會讓繳稅的國人接受;不過如果有人要當散財童子,豈是我這種市井小民能夠阻止的呢!

TOP

這又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大錢坑.

TOP

老實說我看了半天
還不知道為什麼戰車要升級?
過去我們常講一句話:
裕隆汽車怎麼升級也變不成法拉利!

TOP

以台灣的地形、環境、橋樑設計,除了M60A3的大小是極限,以上的像M1A2根本過重,如果能夠有所提昇,是有幫助的。

TOP

對台灣來說
坦克是最不需要的軍備
等到敵人攻上岸了
台灣也只剩下投降的份
要那老舊戰車改
有啥屁用
根本就是丟錢搞錢沾而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