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論漢末三國丞相職權的特殊

論漢末三國丞相職權的特殊

  我們知道,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而丞相一職最為重要,丞相之下設立九卿,統理百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漢承秦制,西漢仍大體沿襲秦朝三公九卿制而稍有變化(如漢初將丞相分為左右二人),至漢武帝時丞相動輒因罪入獄,而布衣平民則常有一朝為相,而且先拜相後封侯,皇帝對丞相的控制逐漸加大,丞相對皇帝的威脅大大削弱。漢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丞相並為三公,同為宰相,實際上是將相權一分為三。至哀帝時丞相之名被替換為大司徒。
  及至東漢建立,以太尉、司徒、司空同為宰相,並將九卿均分為三部分,「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1。同時,光武帝提高尚書檯的地位,使其凌駕於三公之上的行政機關。重大或機密事務先與尚書檯討論後再交付三公監督執行,尚書檯的最高長官尚書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而東漢中後期,繼位皇帝往往年幼,作為外戚的太后之兄以大將軍身份控制軍權而一決朝政,大將軍位於三公之上,三公之位逐漸成為一種帶有榮譽性的官職(三公的任免及薨亡在帝紀中記載),及在出現「天災怪異」(如日食、地震、旱、澇、蝗蟲等)時,代皇帝受過(免職)的掩人耳目的工具。只有在以三公身份錄尚書事時,這才成為有名有實的丞相。
  到了東漢末期,在董卓進京控制中央朝廷後,開始對其自身官職做以調整。於是丞相職位再次正式出現於漢朝官職。於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董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國。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董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
  董卓在自任三公後,便廢少立獻,擁立獻帝后不久,便自任相國,丞相這個名稱在東漢滅亡前夕卻粉墨登場了。從此董卓獨攬朝政,漢中央朝廷完全受其控制。董卓的自任相國,使得丞相一職在中斷近二百年後又重新出現,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
  及至建安元年,曹操在控制漢獻帝之後,便以司空身份錄尚書事。之後,隨著北方的基本統一,建安十三年,曹操廢除三公,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兩職,之後自任丞相。建安年間,早已是群雄割據,為爭奪地盤而混戰的年代,曹操此前已佔據兗州地盤,而此時他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比董卓更進一步,直接廢除三公,從而將東漢一分為三的相權合而為一,已不是先前的作為替天子總理百事的丞相了,而是他更好的控制、利用漢獻帝的一種身份和地位,從而使自己操控朝政名正言順。曹操的相府在機構和職能上絕對是空前膨脹的,實際上已經近似於一個中央小朝延的功能。
  曹操從建安元年任司空直到建安十三年,這期間他的司空府成為領導機構。據《後漢書・百官一》所載,東漢司空屬官有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史屬四十二人。而在曹操任司空時期,已不同於正常時期東漢的司空權力,曹操的司空府是無疑要大於這個規定的。及至曹操任丞相時,司空府的人員便發展為丞相府人員。通過統計可以發現,在《三國誌・魏書》中,立傳人物共65人都曾在曹操司空府或丞相府任職。
  因此可以斷定,曹操的司空府可以說是相府的雛形,此後曹操罷三公設丞相而自任,司空府成員又轉為相府成員。曹操的相府實際上掌控著許多重要地區,司空府和相府人員常常兼領地方要職或留守一方。太祖為司空,辟召為漳長,累轉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還為西曹令史,遷為屬。並土新附,(梁)習以別部司馬領并州刺史。
  太祖為司空,闢為掾屬,從西征馬超。超破,軍還。時關中新服,未甚安,留(徐)奕為丞相長史,鎮撫西京,西京稱其威信。後(杜)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治軍事。… …太祖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長安,主者所選多不當,太祖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襲為留府長史,駐關中。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穎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
  可見,并州、漢中、關中、許都這些重要地區都有丞相府的分支機構,聽從於丞相曹操的相府機構已經成為最高領導部門,此後,曹操又復五等爵制,相繼使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魏王,魏王國在實際運行中已完全取代了漢王朝。早在建安十八年曹操被策封為魏公時,策命詔書中便有「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時,以鍾繇為相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為丞相、魏王。延康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事實上,是將相權一分為三。八個月後,曹丕通過「禪代」而踐祚。而在曹丕稱帝后,又對魏國三公名稱做了變更。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曹操父子可謂煞費苦心,自己罷三公、置丞相而自任,將相權合三為一,在代漢建魏以後自然不能讓人沿襲自己舊路,如同東漢故事一樣,連丞相這個名稱也去掉而改為司徙,將御史大夫王朗改為司空,以鍾繇為太尉,而再將相權一分為三。
  及至曹魏末期,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秉政,早在嘉平元年(249)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成功後,魏帝即拜其為丞相卻被其辭而不受,平定王凌之叛後,魏帝又命為丞相仍不受。其子司馬師在廢少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之後,仍辭相國不受。司馬師之弟司馬昭繼其位,弒曹髦而另立曹奐這帝后,又多次辭讓丞相之位。直到景元四年(263),司馬師伐蜀節節勝利之際,才正式受丞相位同時封為晉公,五個多月後又受封這晉王。如同曹魏代漢一樣,咸熙二年(265),八月辛卯,文帝(即司馬昭)崩,太子(即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 …九月戊午,以魏司徒何曾為丞相,鎮南將軍王沈為御史大夫,中護軍賈充為衛將軍,議郎裴秀為尚書令、光祿大夫,皆開府。兩個多月後,晉代魏稱帝。
  在此,相比曹操的於建安十三年(208)自任丞相,建安十八年才受封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進爵為魏王,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漢,從丞相到禪代長達十二年。而司馬氏則一再推辭相位長達十四年,之後同時受封為丞相和晉公,五個月後又進爵為王,兩年後則禪代。一個從任丞相到禪代長達十二年,一個則只有兩年,之所以如此,除了時勢背景的不同外等其它原因,有一條應該說是曹氏的丞相之位是東漢以來的首次重大的權力整合,而司馬氏則依循了曹氏的成功模式,而兩個禪代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是,丞相一職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步。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從漢末到魏末,丞相一職重新出現並產生重要影響,丞相一職成為具有政治野心人物代立的一個手段,丞相一職在這一時期與此前有很大的區別,並產生深遠影響。因而,我們說漢末三國的相職有著十分的特殊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