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滿清興衰與皇子數關係

滿清興衰與皇子數關係

  努爾哈赤從建州女真的一個小部落﹐征戰二十年﹐統一全女真族﹐建立後金。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國號為清。第三代﹐順治帝福臨﹐在叔父多爾袞的幫助下統一全國。人家都是「富不過三代」﹐這家人卻三代統一天下﹐真是個勵志的典範。再往後﹐這個榮耀的家族進一步擴大﹐順治帝的繼任者康熙皇帝竟然有一百五十多個兒孫。但是﹐他們終究還是會衰落的﹐到了清朝末年﹐咸豐只有一個獨子﹐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帝竟然連一個子嗣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清朝之前﹐是以嫡長子繼承製作為家族事業繼承人的﹐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在皇家﹐只要嫡長子無大錯﹐一般都能當上皇帝。就像﹐身為嫡長子的司馬衷(有個哥哥早夭)雖然是個傻子﹐但是還不影響他繼承大統﹔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寧願把皇位傳給懦弱的嫡長孫也不傳給有能力的燕王。
  但是到了清朝﹐這些規矩都變了﹐皇位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彷彿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整個滿清時代﹐只有道光皇帝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的。其他的都是老皇帝和軍機大臣們在一堆皇子中選出來的。大清前期﹐皇室枝繁葉茂﹐康熙他老人家在幾十個挑一個掌舵人還頗為犯愁﹐慢慢的﹐這樣的「幸福的煩惱」越來越少了﹐因為皇子越來越少了﹐清宣宗道光皇帝就只有三個兒子活過30歲﹐清文宗咸豐皇帝只有一個獨子存活﹐而後同治、咸豐、宣統三朝竟無半點子嗣﹐也難怪大清最後三十年(1875~1908)被一個女人(慈禧太后)玩弄於鼓掌之中。
  通過此處﹐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清朝前期﹐生機勃勃﹐處於上升時期﹐皇帝子嗣多﹐國家昌盛安定﹔清朝後期﹐貪官污吏﹐民不聊生﹐北方有捻軍﹐南方有太平天國﹐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皇帝好像被嚇得生不出來兒子一般。表面上看﹐是國興家亦興﹐國破家不安﹐但是分別分析他們的不育﹐是有深層原因的。
  清朝統治者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著這麼大的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與占國民大多數人的漢族的關係稍微處理不好就會天下大亂。所以穩定之後清朝皇帝在選下一任掌舵人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文治武功﹐而是仁孝為先。舉個例子﹐康熙皇帝不選立有軍功的十四阿哥而是選了外表謙恭仁孝的四阿哥﹔道光皇帝也不選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六阿哥奕訢﹐而是選擇了遵循守舊﹐知書達理的奕詝(即後來的咸豐皇帝)。這麼選人確實對國家內部的穩定和諧有幫助﹐但是這麼做會導致整個帝國因循守舊、沒有半點主動進取的精神。皇帝漸漸地失去了激情﹐長期內外交困的境地也損害了皇帝的健康﹐人丁不旺也是不足為奇了。
  後期的那些皇帝﹐譬如咸豐、同治二位皇帝﹐即位前恭恭敬敬﹐一副「三好皇子」的模樣。即位後﹐失去了約束﹐越發原形畢露﹐咸豐帝尋花問柳﹐風流快活﹐深宮嬪妃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同治皇帝出入煙花柳巷不說﹐而且還有斷袖之癖﹐所以從十七歲大婚到了二十歲病故﹐三年時間沒有子女。末代皇帝宣統帝﹐一生經歷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最後歸於平淡﹐恐怕是經歷的擔驚受怕太多﹐導致不能生育。
  清朝末年的四位皇帝正處在中國貧窮、落後、內憂外患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內部有太平天國、捻軍、回族苗族反叛、滿漢矛盾激化以及後來的民主革命等等﹔外部有列強虎視眈眈﹐一開始是英法﹐後來是美俄﹐最後連日本、德國都加入了侵掠中國的陣營當中。說實話﹐在這個末日帝國當皇帝﹐著實不易﹐他們不能像慈禧太后一樣的怯弱﹐看不慣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因為他們畢竟是七尺男兒﹐先祖捨生忘死打下來的基業不能就此斷送。
  改革?變法!康樑上書﹐光緒帝誓不做亡國之君﹐奈何只有百日維新﹔同治親政﹐欲大展宏圖﹐卻得病身死﹐臨死對慈禧哭訴﹕「朕欲親為政事﹐母親為何置朕於死地?」由此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不僅影響的是國家命途﹐還影響清廷正當皇位的延續。
  近來有人提出清朝後期皇帝無子嗣的原因是近親結婚。具體說滿人沒有近親不能結婚的規矩﹐結果就導致後代因為基因突變導致生育能力下降。本文認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清朝最後三位皇帝無子嗣的原因是必然又是偶然的。滿清帝國大廈將傾﹐朝政長期被一個女人把持﹐可謂是牝雞司晨﹐這必將會導致陰盛陽衰﹔三位皇帝的個人遭遇是不幸的﹐同治皇帝間接被慈禧害死﹐光緒被囚禁在瀛台﹐宣統國滅家亡﹐一生坎坷﹐這是他們這些不幸的君王無子嗣的偶然因素。
  進入20世紀﹐大清朝越來拖累中國了﹐此時的清王朝也到了滅亡的時候﹐這時候幸好清廷人丁不旺﹐民主革命才能更容易地進行。若是出來一位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來重振清室﹐那麼中國的共和之路也許將變得遙遙無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