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三高患者 須更加留意下肢動脈疾病

三高患者 須更加留意下肢動脈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時序已入秋,天氣也漸漸的變得涼冷,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也逐漸到來。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逐漸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或因急性栓子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及老年人口數的增加而導致周邊動脈阻塞。足部發冷、發白、發紫、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乏力、腳趾或足部麻痛、莫名的出現破皮傷口或者傷口久久不癒合,常常都是下肢動脈疾病進展或惡化的表現,最嚴重的甚至會腳趾頭潰爛壞死。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盧延洲醫師指出,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動脈血管部分狹窄或完全阻塞,導致肢體血流不足或缺血的疾病。
多數的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是慢性,漸行性的血管阻塞,常在運動時感下肢肢體的疼病,尤其是小腿肚處,於休息時即可緩解,此稱為間歇性跛行。少數的急性動脈阻塞,例如栓塞症(embolism)或血栓症(thrombosis)或外傷等因素所導致,其所造成的疼痛常是突發且合併麻木、無力感。

致病原因及危險因素
(一)主要病因:動脈粥樣硬化
(二)其他致病因子: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發炎、創傷。
(三)危險因子:年齡與性別,男性、年齡大於70歲屬於高危險群;抽菸,風險是不抽菸者的四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等增加血液黏稠之疾病;長久不動,使得側枝血液循環不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相關疾病的過去病史或家族史 。

依急性與慢性不同症狀
(一)急性動脈阻塞: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適溫力改變。
(二)慢性動脈阻塞 (症狀分級):
第一級:不完全阻塞缺血,運動時輕微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無感覺。
第二級:間歇性跛行,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肢體疼痛厲害,但休息可緩解。
第三級:血管狹窄相當厲害時,休息也會疼痛或夜間疼痛。
第四級:完全阻塞嚴重時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
(三)其他:因血管阻塞,腳部常有營養不良情形出現,患肢溫度會較低、冰冷、毛髮易碎脫落、指甲變形、肢體麻木、開始時肢體抬高膚色蒼白,放下可轉紅,疾病持續進展膚色變藍紫等症狀。

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手術治療
(一)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狀,控制並減緩血管病變的惡化。
抗血小板藥物:可改善循環,預防血小板凝集而阻塞血管。
促進患肢微循環,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增加行走距離。
(二)外科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症狀惡化、或者缺血造成組織潰瘍、壞死可能面臨截肢時,就要考慮進行微創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或者血管繞道手術。
經皮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導管插入使血管擴張或置放支架避免血管再阻塞。 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已無法改善病情,就要考慮以人工血管進行血管繞道手術。
最後若仍無法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狀況、肢體大範圍壞死、嚴重持續性疼痛或敗血症時,只有進行截肢手術。

4大預防之健康指導
(一)修正導致血管阻塞之生活型態:如低脂肪及低熱量飲食、戒菸及維持理想體重,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以減輕下肢負擔。
(二)適度運動:每日步行運動最有效,固定時間進行運動訓練,當腳出現酸痛時即刻停止練習,酸痛消失時再繼續進行,反覆練習可增加血流並能促進側枝循環發展,也可減輕疼痛。
(三)避免肢體傷害:教導病人肢體保暖重要性,使患肢獲得足夠血液循環。
姿勢經常改變切忌雙腿交叉姿勢,以免血液循環受阻。確實做好雙腳保養:每日應將雙腳清洗乾淨;剪趾甲時,應剪平,避免造成外傷;避免足部乾裂可擦少許乳液;物暴露於過冷或過熱環境;不宜赤足、應穿著舒適合腳的鞋子,勿太緊以避免防礙血液流暢。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任何可能引起小腿或足部受傷的因素都要盡力避免,並要時常感覺及觀察腳部的溫度及顏色變化,若出現冰冷、發紫的情形,應立即就醫。
(四)若出現任何下肢及足部不適症狀,建議儘速就醫診察並確定病情,提早治療避免肢體缺血情況惡化至組織壞死或者截肢的不良預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