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太平天國興亡記

太平天國興亡記

  第一、歷來農民起義﹐不論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逃不過一場帝王夢﹐這是一個解不開的歷史死結。天王大轎64人抬﹐東王48人﹐兩司馬4人。百姓不得穿紅、黃衣服﹐違者殺。天王是太陽、王后是月亮、副月亮。宣傳「四海之內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定都後﹐將總督府、將軍府占為王府﹐大興土木﹐大批男女勞役﹐諸王均有千人以上的侍從﹐各王均有王府和六部。濫封王﹐1864年天國有2700個王。斂財﹐李秀成攤派壽禮費。許多太平天國官員以顯示威風﹐講究排場為能事﹐進出隨從成陣﹐旗幟如雲﹐華蓋擋道﹐儀仗隊3000人。農民不是沒有力量﹐但這種力量需要整合﹐沒有人來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大事﹐太平天國的歷史再次證實了這個道理。
  第二、拜上帝教教義不是什麼高級的思想理論﹐它不僅不能正確指導鬥爭﹐而且給農民戰爭帶來了危害。純粹搞農民起義就好了嘛﹐非要扯上不倫不類的宗教大旗。水稻雜交都不容易﹐何況宗教和思想乎?
  第三、太平天國未能正確地對待儒學。這也是非常致命的一點。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八旗和綠營並沒有打敗太平軍﹐太平軍主要敗曾國藩的湘軍。曾國藩是文官出身﹐一介書生﹐卻組織團練﹐而且把團練變為了正規軍﹐成為太平軍的頭號敵人。
  為什麼?他其實代表了士農工商的「士」這一階層﹐在君主專制社會裡﹐士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關鍵力量﹐上至官員﹐治國平天下﹐下至鄉紳﹐安撫鄉里百姓﹐而太平軍是對傳統社會秩序和士人權威的挑戰﹐尤其是秦始皇式的焚書﹐又毀掉孔廟﹐讓很多士人出離憤怒。我們來看一下曾國藩寫的那篇著名的《討粵匪檄》關於名教的一段話。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賤役﹐皆以兄弟稱之﹐謂惟天可稱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
  農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買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大致道出了當時傳統士人的心聲。維護封建名教當然是我們反對的﹐但是太平天國對儒學不加分析的做法也過了頭。
  第四﹐對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認識。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外國人都很興奮﹐因為打著基督教旗號嘛﹐認為如果太平天國能代替清王朝﹐他們能獲得更多利益。羅孝全﹕「沒有想到他已成為叛軍領袖!……我現在開始同情他們的鬥爭﹐並期待著重要的結果。天意十分奇妙﹐對外戰爭卻出人意料地帶來了中國的開放。如果目前的叛亂能廢除中國人的偶像崇拜﹐為福音在他們中間的廣泛傳播開闢道路﹐那麼﹐這一結果將是同樣的奇妙!」各國公使都派人接觸﹐但是很快就發現﹐雙方的上帝根本不是一個上帝。而且太平天國也有天朝上國意識﹐對所有不平等條約一概不承認。美國公使麥蓮就認為太平軍既不信仰也不了解基督教﹐他們差不多完全是由無知的和不文明的內地人組成的﹐配不上文明世界的尊重﹐我們不能從那裡得到什麼好處。所以西方列強從開始的保持中立到後來轉向支持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關鍵是他催生了漢族地方勢力的崛起﹐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倒逼清王朝不得不去變法、改革。所以﹐對於太平天國﹐我們既不能神化﹐也不能鬼化。他是傳統民變的特殊標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無論作為民變還是作為西化﹐它都顯得十分地另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