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黑色素瘤術後5成復發

黑色素瘤術後5成復發

黑色素瘤術後5成復發

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成的癌症,病灶可以長在皮膚任何一處,較常長在腳掌、腳趾或是指甲下方,導致誤以為是一般的痣或是胎記未留意而延誤治療時間。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五個部分觀察是否需盡快就診「不對稱、邊緣不光滑、顏色不均、直徑大於○•五公分、外觀變大或變化」。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死亡人數之冠,除了因為黑色素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機率高、惡性程度高且轉移能力強,導致治療困難,也因台灣患者對疾病意識不足太晚就診,當黑色素瘤進入晚期階段,治療選項非常有限。

台灣每年個案數約二五○∼二七○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七人;廖醫師表示,根據台大醫院二○一○∼二○一六年,共收治一○三例,其中有七十一%為肢端小痣型、廿%為表淺擴散型。

廖怡華醫師表示,台灣有將近四成患者初診時,即是第三期與第四期,且多是對於疾病意識較為低落的年長者。即便接受了手術治療,但晚期的復發率仍高達六成以上,平均二名患者就有一位可能會復發。

二○一八年諾貝爾生醫獎癌症免疫治療之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為晚期患者燃起一線生機,其治療效果較佳,能降低三到四成復發或死亡的機率,是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與無法手術的患者相當重要的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有BRAF基因的患者大約有十六%,他們可選擇標靶藥物放手一搏,然而剩下的八十四%無BRAF基因的患者,只能選擇以介白素、干擾素為主的治療,不僅效果不佳加上副作用強烈,「可以說效果不彰,實在不忍心看患者忍受高副作用又看不到任何療效」。但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無需考量BRAF基因問題,長期追蹤兩年腫瘤無復發的比例高達六成。成為這些患者的治療新曙光。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決勝點為「早期診斷及正確治療」。張文震主任建議,愈早使用對病人愈好,「避免復發、延長存活期」是黑色素瘤最重要治療目標,接受抗PD-1單株抗體治療,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的比例小於一成,優於傳統治療,術後不影響生活品質。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