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陽氣虛衰、氣血不暢 釀手腳冰冷

陽氣虛衰、氣血不暢 釀手腳冰冷

陽氣虛衰、氣血不暢 釀手腳冰冷

冬季低溫冷颼颼,有些人常會手腳冰冷,需要穿戴襪子或手套才感溫暖,但是有些人的手腳特別冷,怎麼穿怎麼戴都不會溫暖。

專家看法

執業中醫師林煥欽表示,傳統中醫認為,手腳冰冷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身體陽氣虛衰,不能溫煦人體,特別是處於四肢末端的手腳,更得不到陽氣溫煦,因此會出現全身怕冷、手腳特別冰冷等現象,像這種情況應多吃屬性溫熱食物,比如牛肉、羊肉、雞肉,大蒜、生薑、洋蔥、山藥、桂圓等,幫助提高人體耐寒力,症狀嚴重者治宜補腎溫陽,適合用金匱腎氣丸。

林醫師指出,第二,身體本身陽氣並不虛衰,但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導致陽氣淤滯,以致不能到達四肢,像這種情況也會出現手腳發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情況的人只是手腳發冷,但是身體軀幹部分則是不怕冷。這種情況下應加強運動,尤其是久坐或久站的人,更要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動,以便加強血液循環。也可多吃一些山楂、玫瑰花、黃花菜、金橘等,幫助行氣活血、疏肝解鬱。

注意事項

冬季氣候寒冷、陽氣不足,過敏性疾病容易發生,比如過敏性鼻炎、氣喘、咳嗽、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季容易感冒等,夏季則是這些過敏性疾病的緩解期。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旺盛,尤其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天氣最炎熱的日子,此時皮膚腠理開泄,若能選取特定穴位,進行穴位敷貼,有助於扶正祛邪、增強身體免疫力。

貼心小叮嚀

所謂三伏天又分伏初、中伏及末伏,每年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以後稱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中醫常說冬病夏治三伏天,主要是說過敏性疾病多半有其特性,比如夏季緩解,秋冬轉劇,因此在不發病、少發病的夏季進行敷藥治療,就能減少或減輕冬季發病次數,這種做法就稱為冬病夏治。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