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大沽海防增強

大沽海防增強

  1894年的甲午戰爭﹐雖然只是清日之戰﹐但大清戰敗的結果﹐不僅是丟了台灣﹐而且直接引發了列強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的「熱潮」。這是清廷要面對的外患﹐同時清廷更感頭痛是的是內憂﹕山東、河北的義和團活動風起雲湧。慈禧聽信愚昧的守舊大臣之言﹐想借「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之力來排外。在部分朝廷親貴支持下﹐義和拳放下反清﹐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舉進京勤王﹐到處殺害外國人及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並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籲請清廷取締義和團、保護教民及外國人的安全的要求﹐未獲的正面回應﹐於是﹐引發了英、俄、德、日、美、法、意、奧等國組成八大聯軍入侵中國的「庚子事變」。
  大沽口成為八國侵華的第一突破口。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兩國三次攻打大沽口的戰鬥洗禮﹐大清對大沽口海防的重要性已有所認識﹐但直到1870年6月﹐英、美、法、德、俄、比、西等國軍艦匯聚大沽口洋面時﹐其加強大沽口的海防工程﹐才再次啟動。清廷遂命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經辦洋務通商、行政海防。
  1871年﹐李鴻章奏議獲准﹐加固了大沽口原有炮台﹐並增建了平炮台三座。1875年﹐再次對原有炮台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個時期修建的炮台﹐在方法上較前有了很大改進。炮台用木材和青磚砌成後﹐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實﹐炮彈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個淺洞﹐避免了磚石飛濺而帶來的危險。炮台高度達到了三至五丈﹐寬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現了方、圓兩大類。並從歐洲購買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每座炮台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台25座 。1897年﹐李鴻章在天津魚雷學堂教習貝德斯的協助下﹐試設電報通訊於天津、大沽、北塘之間﹐使大沽口海防達到了新的水平。
  1891年的《直沽海口圖》﹐粗略地反映了當時大沽口的炮檯布局﹕大沽口河口處標注有「南炮台」﹐北塘河口處標注有「南炮台」。兩個河口間的空地處標注為「津海第一要口」。可以說﹐此時的「津海第一要口」﹐已做好了應對西方列強挑釁的準備﹐但清廷萬萬沒有想到大沽口最後迎戰的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軍、法軍﹐或者法聯軍﹐而是規模空前的八國聯軍。
  雖然﹐經過了現代化的改裝後﹐大沽口的海防能力大大增強﹐但最終還是被八國聯軍擊垮。大清戰敗後﹐八國聯軍根據《辛丑條約》規定﹐要求清政府將大沽口炮台拆毀。所以﹐今天人們到大沽口﹐只能現到21世紀初才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大沽口炮台遺址。從天津城裡﹐坐輕軌經塘沽到洋貨站下車﹐再走十分鐘就到了。僅有一座炮台可供參觀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