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腸亂疲勞族 腸躁症、胃潰瘍占逾7成

腸亂疲勞族 腸躁症、胃潰瘍占逾7成

腸亂疲勞族 腸躁症、胃潰瘍占逾7成

根據調查,有43.3%的受訪者為「腸亂疲勞族(同時出現腸胃不適及慢性疲勞徵狀)」;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以職場屬性來看,腸亂疲勞族在人資、財務、醫療保健、客服工作占的比例較高;而常見腸胃問題的慢性疲勞比例以腸躁症、胃潰瘍較高,占逾7成。

許秉毅醫師建議,應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腸道菌相平衡,不僅能維護腸胃健康,也能降低慢性疲勞發生的風險。

工時長、壓力大、腸道菌相亂,當心慢性疲勞恐上身。慢性疲勞目前的原因不明,沒有廣泛接受的治療方法,患者主訴症狀是疲累,肌肉或關節痠痛,勞動和睡眠後不適,許多患者也同時會有喉嚨痛、頭痛、腸胃不適、睡眠問題、活動力下降、思考和記憶變差、經過休息後疲勞仍未恢復等。

腸胃問題多、慢性疲勞比率也高。根據研究,慢性疲勞者的腸道菌相,其多樣性與組成與健康者的腸道不同;另,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同時具有慢性疲勞與腸躁症者的腸道菌相與健康人明顯不同。

許秉毅醫師表示,大腦與腸道就像是一條雙向的高速公路,彼此藉由神經、代謝、免疫介質等傳達訊息,並維持平衡。如身體對飽足與飢餓及便秘與腹瀉的感知與調節。

而腸道菌相更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胃腸菌相被破壞,即可能因此影響大腦和胃腸道的行為。國外研究也證實,若將無菌小鼠施以抗生素改變其腸道菌相平衡,因其缺乏正常腸道菌相協助因應,其情緒等心理狀態即出現變化。

排便次數越少、工時越長、不定時吃飯及愛好消夜者、同時有多種腸胃問題未即時處理者,越有可能成為腸亂疲勞族。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蔡英傑教授指出,雖然睡眠、飲食、壓力等,都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但礙於工作或生活需要,壓力與睡眠習慣常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在飲食的選擇對忙碌的現代人便格外重要。要讓腸道菌相恢復平衡,必須要調整腸道內好、壞菌的比例,藉由飲食調整,例如日常餐食中搭配優酪乳補充好菌,即可減少腸道不良物質及發炎的機率。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