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乾癬免疫失衡 恐慢炎全身

乾癬免疫失衡 恐慢炎全身

乾癬免疫失衡 恐慢炎全身

國內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每年約五萬到十萬人因乾癬就醫,每年新增至少三千名患者,人數逐年攀升。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皮膚紅腫、脫屑、甚至滲血;患者也常見合併糖尿病、心臟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共病,影響所及恐慢「炎」全身。

乾癬病程一旦慢性化就難以根治,治療目標是將疾病控制到對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的程度,但部分患者卻面臨週期性復發、緩解的痛苦迴圈,約半數病友坦言乾癬嚴重影響工作,也阻礙與伴侶的親密生活,統計指出,這群乾癬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一•五倍,甚至有超過二十%的自殺風險。因此,乾癬徘徊在緩解與惡化間,輕則造成日常困擾,重則危及生命。

及早、積極將病灶治療到越乾淨,確實有利於疾病控制,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醫師指出,一般而言,早期指的是確診兩年內,但病友不論罹病時間長短,都應保有積極態度,定期掌握疾病、釐清個人對治療的期待,並與醫師溝通出個人化最佳治療對策。

現有評估乾癬兩大客觀指標,一是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簡稱PASI),綜合計算乾癬面積及病灶紅、厚、脫屑程度,得出評估疾病輕重度的分數,但礙於計算複雜,建議病友可使用第二個指標體表面積評估法BSA(Body Surface Area簡稱BSA),以手掌面積統計乾癬病灶覆蓋率,一個手掌大的面積等於體表面積一%,凡體表少於五個手掌大的乾癬病灶就屬於輕度、五至十個手掌大為中度、大於十個手掌則是重度,用以自我「掌」握評估疾病現況與治療成效;其次,據國外調查,逾九成患者期待治療能達到皮膚病灶乾淨、約八成三病友期待不再擔心疾病惡化、近八成患者希望減少就醫次數、約六成五患者希望治療副作用低,顯示「持續、乾淨、方便、安全」為病友期待的治療成效,可供患者溝通理想治療的參考。

現有乾癬治療包含傳統口服用藥、外用藥膏、照光及生物製劑,症狀輕微者會給予藥膏,當病灶面積分散甚至變大時,患者每天需花上一個小時仔細擦藥、還得忍受全身藥膏的黏膩感,但一停藥又見復發;至於,口服藥物或照光療法雖效果較好,但須每周回診二至三次照光,往返醫院耗時,不利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及台商規律治療,特別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患者回診率偏低,恐影響疾病控制,另外也有部分患者擔心口服藥影響肝腎,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肝腎功能。

相較傳統療法廣域型攻擊,生物製劑屬於導彈式精準治療,據健保給付規範,患者如經照光治療及其他系統性治療無效,且符合全身慢性中、重度乾癬,則可申請生物製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健保署新給付一款長效型生物製劑,藉調解免疫、抑制關鍵發炎途徑,提供中重度乾癬患者一個新的治療選擇,總計現有八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