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露梁海戰打殘日本海軍

露梁海戰打殘日本海軍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全國﹐繼而制定了征服朝鮮、吞併中國的侵略計劃﹐於萬曆二十年(1592)發動侵朝戰爭。朝鮮在兩月內戰敗﹐三都八縣國土喪失殆盡﹐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明政府任命李如松為提督﹐率兵援朝。
  1593年﹐明軍收復平壤、開城和漢城﹐日方提出議和並停戰。當時參戰的朝鮮水師兵力約為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四分之一)﹐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明朝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八分之一)﹐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只有100~200米。日軍水師擁有1000餘艘船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島津義弘(1535~1619)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島津家大名。在壬辰戰爭後期﹐島津義弘為救援小西行長軍團冒險北上﹐被中朝聯軍設伏於露梁海域﹐日軍大敗﹐最終不得不放棄救援計劃﹐帶殘兵回國。1597年﹐豐臣秀吉撕毀停戰協議﹐再次增兵北犯﹐侵朝兵力達60餘萬﹐戰艦近3000艘﹐在中朝聯軍的全力反擊下﹐日方損兵折將﹐被壓縮在朝鮮南部一隅。
  萬曆二十五年(1598)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籐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任水師提督﹐副將鄧子龍、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12月19日丑時(凌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
  明將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
  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有大批的日軍焚溺而亡。這時劉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蠶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蠶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整個露梁海戰﹐共擊沉焚燬日軍艦船450餘艘﹐殲滅數萬日軍。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東亞三百年政治和平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後不久﹐豐臣家族失去了大量精兵和設備﹐也失去了許多大名的支持。不久後﹐決定日本命運的「霞口之戰」爆發﹐在戰鬥中妄圖吞併朝中、野心勃勃的豐臣家族被德川家族打敗﹐最終失去了對日本的控制。日本真正地結束了戰國時代﹐直到18世紀﹐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實力才得以恢復﹐並重新燃起征服世界的野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