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聞] 一支iPhone背後的零碳生存戰

一支iPhone背後的零碳生存戰

做碳中和有多複雜?一位百億營收的供應商用「毛骨悚然」形容。

「要花好多錢。光所有機台要連網蒐集排放數據,就要花幾千萬,一下這邊幾千萬,那邊幾百萬,嚇死人。」「而且以後我們的公務車,也要去買電動車了,」這位蘋果關鍵供應鏈的執行副總說。

它的牽連甚廣,包含到影印一張紙、員工出差搭什麼交通工具,都會被計算入排碳的成本。

大家開始砸錢轉型。現在,百億大廠雖痛苦,但還算有餘裕,但殘酷的事實是,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就如同前述的2人公司,難以負荷轉型成本。

不做蘋果訂單不行嗎?其實,不僅是蘋果,包括Nike、Google、沃爾瑪、Ikea、賓士,各行業的龍頭廠都在做出「碳中和」、「淨零排放」的承諾。

10年內,海嘯確定將襲往台灣,而一份商周近期針對企業主的調查,竟有8.5%的企業說:碳趨勢增加營運成本太高,正在思考結束公司營運。

別以為,這些改變是未來式。現在,倘若你是蘋果的用戶,你就在見證衝擊。

以iPhone包裝為例,最新的iPhone 12包裝盒,比4年前盒子薄了一半;蘋果聲稱,降低包裝體積,就可降低運輸碳排量,也可減少不必要的電子垃圾。此外,iPhone 12的塑膠包材也少了58%,超過9成的包裝都用纖維材料,甚至連貼在手機顯示器的螢幕塑膠膜,也被換成纖維材料。光一個iPhone包裝盒縮一半,竟就衝擊台灣5,500億產值,然而,蘋果包材簡約趨勢,還不僅只於iPhone。

國內造紙大廠正隆,就因蘋果iPhone內盒改採需要更多人工的一體成型設計,只好減少供給蘋果的量。塑膠業也得開始變。如台塑在今年7月股東會上宣示,要放棄一次性的塑膠事業如PVC(可製成保鮮膜)、PE(可製成垃圾袋)。這項業務占台塑1年營收占比約5%;但在減塑、減碳趨勢下,他們也得開始割捨「不永續」的獲利來源。

面對衝擊,有人甚至連做生意邏輯也大改!單價低的蘋果標籤廠正美,就開始建「永續材料資料庫」,詳列每種材質的可回收性、可分解性、排碳等數據。未來,當客戶提出減碳或低碳設計時,它就能快速找到匹配材質。

沒有退路,讓他們跑得更快。

連兆元企業都拿出高規格應戰了,「除非你不要這個產業了,不然不下功夫,自然被淘汰,」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

一個碳中和新規則,讓做蘋果包裝盒的忽然發現生意不見了,還讓台塑索性放棄賺錢的業務…然而,面對這波減碳海嘯,「台灣一半企業不知自己碳排多少」…台灣企業誰會倒、誰能活、誰會崛起?台灣下一個十年,會上升,還是會墜落?

未來10年,「零碳趨勢」將如何影響你的錢?服務業、做內需生意也會受影響?當買房、買車都變貴,連信用卡超出排碳額都會被「鎖卡」,你的投資和財富都將與它密切相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