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新型心導管機 助降潛在風險

新型心導管機 助降潛在風險

新型心導管機 助降潛在風險

六十歲的吳先生因為反覆胸痛,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其心臟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建議接受繞道手術。但因有糖尿病,吳先生擔心手術後傷口不易癒合,可能會有較高風險,因此選擇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經四個小時奮戰,放了五支血管支架,吳先生阻塞的血管順利完全打通,症狀明顯改善;但是,胸口卻開始產生異樣的刺痛感,兩天後,胸口皮膚開始發紅潰爛,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放射線性皮膚炎,經過一段時間傷口自我照護,輔以適當的藥膏塗抹之後,病患的皮膚病灶於一個月後慢慢恢復。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血管科楊博凱醫師表示,過去大多需要靠外科手術才能治療的複雜血管病灶,現今可使用心導管的方式處理。心導管治療一般性血管狹窄通常能在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內完成;高難度的慢性完全阻塞則至少要花上兩小時,隨著難度增加,三、四小時以上的治療時間也極為常見。

楊博凱醫師指出,心導管機器的低劑量放射線對人體傷害極為輕微,但當暴露時間拉長,且集中在胸口區域,就可能產生放射線性皮膚炎。並且,為看清楚血管病灶,治療中必須使用顯影劑,大量的顯影劑可能產生急性腎臟損傷,嚴重時甚至需洗腎透析治療。因此病患術前術後均須適當補充水分,以幫助顯影劑排出。醫師在介入治療過程中雖然都謹慎小心處理,盡量降低顯影劑及放射線劑量,但當病灶狀況複雜時,高劑量的顯影劑及放射線仍難以避免。

楊博凱醫師指出,為減低可能的潛在傷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於今年一月引進配有動態冠狀動脈路徑指引系統的新型心導管機,能以無顯影劑方式模擬血管路徑,減少顯影劑用量。且配有零輻射定位系統及低輻射劑量技術,可在低輻射劑量下利用後處理調整影像來平衡影像品質,最佳化影像呈現,讓醫師在好工具幫助下,提供病患全方位血管治療。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