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明朝能抵抗蒙古200多年﹐為何僅用幾十年就被女真人滅了﹖

明朝能抵抗蒙古200多年﹐為何僅用幾十年就被女真人滅了﹖

  一直以來﹐網絡上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蒙古人用了兩百年都沒能搞定明朝﹐八旗用了幾十年就搞定了﹖」或「明帝國對抗蒙古鐵騎長達兩百多年﹐為啥幾十年就被女真人滅亡了﹖」總之一句話﹐很多人都好奇一個問題﹕女真人建立的後金為啥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成為明帝國的終結者﹖
  後金所崛起的遼東土地﹐對於明帝國來說是孤懸塞外﹐千里之遙。而且﹐這是個兩面皆敵、一面藩籬的不利地形﹕正北是女真、西北是蒙古、東北是朝鮮。雖然前期朝鮮對女真存在威懾、抑製作用﹐在成化年間還出兵一起剿滅建州。但經過壬辰戰爭之後﹐朝鮮國內有生力量遭到極大破壞﹐人口銳減﹐北方常年與女真交戰的精銳騎兵也損失殆盡﹐因此對明朝來說猶如雞肋。薩爾滸之戰中﹐朝鮮軍隊甚至出賣明軍成建制投降。
  同時﹐因為地理原因﹐明朝要想動員大規模兵團作戰也遭到極大限制﹐因為遼東兩面受敵﹐所以本地軍隊是不能遭到太大損失的﹐不然蒙古人趁虛而入﹐局面只會更糟。所以明朝只能從其他地方動員軍隊入遼作戰。但各地軍隊近的百餘里﹐遠的則上千里甚至數千里之遙遠﹐集結時間大大加長﹐這也就給了後金政權以更充沛的準備時間。而且由於地理限制﹐明軍也只能出山海關﹐走遼西走廊這一固定道路。後金只要在沿途佈置間諜﹐明軍動向的一覽無餘﹐所以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對明軍進軍方向瞭如指掌。憑藉著單項透明的情報優勢﹐努爾哈赤才敢玩「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這種地理環境也導致明帝國在大兵團戰敗後﹐便沒辦法在短時間裡重新迅速集結大軍再次進攻。這就給了後金充足的時間去休養生息和攻城略地。與之相比﹐同樣發生在天啟年間的奢安之亂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當時﹐四川土司奢崇明、貴州土司安邦彥發動叛亂。明軍集結11萬大軍分兩路討伐﹐結果在陸廣河中伏戰敗﹐損失士兵四萬多人﹐其影響不亞於薩爾滸之戰﹐整個西南大震。但奢、安就沒有後金的地理優勢﹐四川、雲南、廣西停止援遼﹐之前囤積的援遼物資全部轉為平定奢安之亂的供應﹐四川一省甚至動員了十六萬大軍數十萬民夫。所以﹐儘管奢崇明、安邦彥取得了堪比薩爾滸的大勝﹐卻沒有時間慢慢消化。幾個月後﹐明軍就再次集結十萬大軍討伐。也就是說﹐半年內奢、安就遭受明軍兩次共二十多萬人的大規模持續進攻﹐結果其最終戰敗。
  除了地理優勢﹐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雖然後來的清王朝總喜歡宣傳自己以少勝多﹐但在遼東戰場上﹐其實後金是擁有兵力優勢的。對於後金軍的兵力﹐由於後金早期牛錄人數多寡不一﹐少的一百多﹐多的三百人﹐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學者陳佳華與傅克東先生以皇太極時期所規定的200丁一牛錄為平均數﹐進行過推算。1588年以前﹐努爾哈赤有戰兵3400人﹐人口在一萬七千名之上﹔到1601年建立四旗﹐有戰兵八千人﹐人口當在四萬名之上﹔到1615年建立八旗時候﹐後金有兵六萬人﹐人口當在35萬人以上﹔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撫順後更是獲得了三十萬人口﹐力量得到極大增強。而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時﹐後金八旗兵加上蒙古辛塞部一萬五千名聯軍及其他各部落聯軍﹐兵力已經達到8~10萬人之多。而明軍出戰的實際兵力不過7~9萬之間﹐且四路分兵﹐被後金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等到後金佔據整個遼東之後﹐大量漢人被其統治。根據《舊滿洲檔》的記載﹐天命五年(1620)努爾哈赤設置十六游擊管轄各地諸申、漢人男丁﹐每游擊兩萬丁﹐可見此時後金已經達到了擁有32萬男丁的強大力量。按三抽一或二抽一為披甲來計算﹐後金可動員10~16萬大軍。而對明朝來說﹐遼東最強時也不過九萬多邊軍。因此﹐後金在1620年就已經成為了遼東最強大的軍事集團。更為重要的是﹐對後金來說﹐他們手中的兵力不需要強過整個明帝國﹐只需要保證強過遼東的明軍﹐就已經能借助地利處於不敗之地了。
  到了皇太極時期﹐明朝內地戰火連綿﹐後金(清)通過數次入關劫掠獲得了百萬級別的人口﹐加上對朝鮮的進攻掠奪而來的50~60萬人口﹐以及掠奪的黑龍江海西等各地女真部落和原有人口。保守估計﹐皇太極時期後金與清在遼東﹐已經是一個人口兩百萬左右的強大奴隸制政權了﹐而非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二十萬人的小部落。
  還有﹐一些人認為﹐女真人是漁獵民族﹐仍以原始的狩獵採摘作為生活方式﹐是邊緣地區的原始野蠻部落。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罷了﹐雖然女真人在明末依然保留漁獵習慣﹐但早已轉入農耕。15世紀末﹐女真人還「惟知射獵﹐本不知耕稼。」到了正統年間﹐前往建州部的官員吳良就驚奇地發現﹐建州女真「家多中國人﹐驅使耕作。」朝鮮官員也稱「潛渡婆豬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彌府﹐見水兩岸大野﹐皆率耕墾﹐農人與牛散佈田野。」。
  嘉靖六年(1527)﹐監察御史盧瓊發現女真人「諸夷環徼而居﹐皆有室廬﹐而建州為最。」海西女真甚至讓這位明朝官員有了「俗尚耕稼」的極深印象。萬曆年間﹐有兩個去過建州的朝鮮人申中一、李民卻帶回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建州部此時「無墅不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田地品高﹐則一斗落種﹐可獲八九石﹐瘠者僅收一石﹔土地肥饒、禾谷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由此可見﹐到了萬曆末期﹐女真人在跟遼東漢人長達兩百年的接觸下﹐已經慢慢普及農耕﹐且農業技術在跟漢人的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加強﹐最終成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產來源的民族﹐而農業的興盛在古代其實就意味著國力的強大。
  之後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把俘獲來的漢人、蒙古人實行編民戶政策﹐統一分配到各處去開墾耕地。根據統計﹐後金僅在遼河以東地區就有三十萬日耕地(每日六畝)﹐因此遼東以東地區後金共有耕地1981038畝。根據記載﹐瀋陽附近各莊田產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間。而屯監禁軍私賃田由於是私人耕地﹐因此積極性較高﹐產出比例高達1﹕48。在古代社會﹐糧食就意味著兵源與動員能力﹐而這也是後金政權為什麼能擁有很強攻擊性和動員能力的根本原因。
  而且﹐憑藉著發達的農業及伴隨著的手工業發展﹐後金也擁有了大量工匠技人。瀋陽附近甚至出現了大片冶煉區域﹐這成為了後金軍隊盔甲武器來源的重要保障。而且之後﹐在明朝降軍和工匠的幫助下﹐後金的火器製造工藝和規模也大幅度增強。在大凌河之戰中﹐後金已經能一次性投入一萬餘斤火藥﹐彈重在8斤~20斤的各型加農炮已高達45門。
  簡單說﹐擁有天時(明帝國已經存在了200多年﹐積重難返)、地利和人和(後金政權整合內部勢力時相當果斷與迅速﹐比如努爾哈赤對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和侄子稱得上絕對的心狠手辣。皇太極也是心硬手黑﹐甩那些忙於黨爭的明朝士大夫十條街)後金正是憑借這這些優勢才長時間保持一支戰鬥力強悍、規模龐大的軍隊與明朝相抗衡。而這種力量可絕對不是連個鐵鍋都要南下搶的蒙古人所能比擬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