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生活健康] 防高山症 可先服藥

防高山症 可先服藥

防高山症 可先服藥

有許多民眾相當熱衷於高山健行,其中不少民眾,在參與高山健行之前,會先至門診尋求幫助,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亮如表示,當高山症發生時,除了給予氧氣、休息、藥物治療以外,降低海拔高度才是減緩高山症最重要的方式。

蔡亮如指出,人體在登山時,會因為身體無法適應高海拔特殊的環境而造成的不適稱為「高海拔疾病」,也就是高山症,一般而言,攀爬至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會出現高山症的症狀,隨著攀升高度上升,發生高山症的比例增加,症狀通常在抵達高度後的12-24小時內發生,並且在1-2天後隨身體適應高度後而減緩。

而高海拔疾病大致被區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急性高山症因缺氧而有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虛弱等症狀,少數惡化至高海拔腦水腫者會嚴重頭痛、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意識混亂、昏迷、甚至死亡。

至於高海拔肺水腫則因肺動脈壓上升與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現運動表現變差、乾咳、疲倦、心跳呼吸加速等症狀,隨病程進展會出現休息時仍呼吸困難、多痰咳嗽、咳血、極端虛弱、發紺。蔡亮如提醒高海拔腦水腫與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若是沒也及時處理,死亡率很高。

蔡亮如建議從事高山旅遊的民眾,在出發前由醫師開立服用預防用藥,能夠幫助減少高山症發生的機會,通常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的預防用藥為丹木斯(Diamox)或類固醇(Dexamethasone);高海拔肺水腫的預防用藥為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威而鋼Sildenafilcitrate(Viagra)、犀利士(Cialis)等。

另外除了服用預防藥物以外,也要維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多喝水、不喝酒、不服用安眠藥,減少劇烈活動,在登山時須衡量身體狀況,並且採漸進式登山,勿短時間內上升太快。

提醒民眾在高山旅遊時,留意自身與周圍同伴的症狀,若有頭痛、噁心、嘔吐、喘、咳嗽等症狀出現,需優先當成高山症處理,千萬不要貿然帶著症狀繼續登山,在高山症發生時,除了給予氧氣、休息、藥物治療以外,降低海拔高度才是減緩高山症最重要的方式。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