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慈禧一生殺人無數為何偏偏後悔殺記者﹖

揭秘慈禧一生殺人無數為何偏偏後悔殺記者﹖

  慈禧太后一生殺人無數﹐都未深受如此的責備﹐她本人也頗有悔意。清廷之所以沒有堅持引渡「蘇報案」當事人章太炎等﹐就與沈藎之死有關。
  慈禧太后掌握生殺予奪大權47年之久﹐平生殺人多矣﹐卻曾為殺了沈藎而後悔。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辦的《天津日日新聞》報館就職的沈藎在刑部獄中被活活杖死。從被捕到處死僅僅20天﹐他的罪狀並沒有公佈。當時﹐人們一般認為他的死因是披露了《中俄密約》草案﹐也有人考證這個說法沒有根據﹐他的死主要是因為他是三年前自立軍的首要人物之一﹐唐才常等遭殺戮後﹐他僥倖漏網﹐一直是清廷通緝的要犯。
  沈藎下獄那個月正值光緒帝生日﹐刑部接旨﹐萬歲月內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斃杖下﹐欽此。刑部為此特製了一塊大木板﹐打了二百多下﹐直打得血肉飛裂﹐骨頭如粉﹐他都未出一聲。行刑者都以為他死了﹐不料血肉模糊的他發出聲音﹕「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最後只能用繩子將他活活勒死。
  據說﹐這個牢房不久還關押過原廣西提督蘇元春與名妓賽金花﹐刑部司員因此戲成一語﹐作上聯﹕兒女英雄流血黨。迄今尚無下聯。
  一年後﹐戊戌黨人王照獲罪下獄﹐恰巧也關在同一牢房﹐王照的《方家園雜詠紀事》回憶:「粉牆有黑紫暈跡﹐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濺也。」沈藎死狀之慘不久即公諸於世﹐連西方人也聞之膽寒。《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把慈禧叫做「那個該殺的兇惡老婦人」。在沈藎送給他的照片背面寫下﹕「沈克誠﹐杖斃﹐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也幸虧莫理循保存的這張照片﹐讓我們一百多年後能清晰地看到沈藎的面容。
  沈藎之死等於給反對者送去了一個炮彈﹐因「蘇報案」獲罪的章太炎在上海獄中寫詩追悼﹐章士釗編了《沈藎》一書﹐留日學生刊物《浙江潮》、《江蘇》也分別發表批評文章﹐譴責清廷的暴行﹐給排滿革命再增加一個理由。同年8月4日﹐天津《大公報》公開發表沈藎絕命詞四首﹐以往較為流行的是最後一首﹕
  今年三十有一歲﹐贏得浮名不值錢。
  從此興亡都不管﹐靈魂歸去樂諸天。
  詩中傳達的是他面對死亡的坦然與達觀﹐相比之下﹐另外幾首詩透露的信息要更多一些﹐第一首中「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坦承他與五年前殉難的「戊戌六君子」之間的關係﹐他是湖南人﹐和譚嗣同是誌趣相投的密友。《大公報》最初報道沈藎案時﹐只是說他「牽涉戊戌之事」﹐後邊的持續報道也始終未涉及案情真相。其實﹐在他第二、三兩首絕命詞中﹐不僅有「誰把遼東今斷送﹐中朝從此失陪都」的詩句﹐而且直接就有「驗疫管關新密約」這樣的句子。由這兩首絕命詩推測﹐他的死因似乎與《中俄密約》不無關係。
  無論沈藎是否確為《中俄密約》而死﹐眾口一詞﹐百年以來幾成定論。慈禧太后一生殺人無數﹐沒有一次像這一次深受中外輿論的責備﹐沈藎因此被譽為「中國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因為各國駐京公使「嘖有煩言」﹐同年9月14日﹐《大公報》的報道說﹐沈藎杖斃之後﹐各國公使夫人在覲見慈禧太后時都為沈藎喊冤﹐慈禧也頗有悔意﹐表示自己已面諭廷臣﹐會黨要嚴拿﹐但千萬不可株連良善﹐以致喪失人心。清廷之所以沒有堅持引渡「蘇報案」當事人章太炎、鄒容﹐就與沈藎之死大有關聯。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