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顏面神經麻痺 15至45歲為好發族群

顏面神經麻痺 15至45歲為好發族群

顏面神經麻痺 15至45歲為好發族群

冬春交際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期,台灣顏面神經麻痺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年齡分布大約在十五至四十五歲。執業中醫師莊可鈞表示,顏面神經是人體第七對腦神經,主要掌管臉部的表情肌肉及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及腦部損傷都可能誘發這種疾病。

發病之後,常見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嘴角歪斜、眼睛不能閉、半邊臉部感覺麻木或遲鈍或是耳後疼痛等症狀。

莊醫師指出,現在民眾普遍很有警覺心,倘若看到臉部歪斜,首先都會懷疑是不是中風,然而,中風和顏面神經麻痺不同在於,中風除了臉部表現症狀以外,還會有口齒不清、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等症狀,可以藉此去作辨別。

莊可鈞醫師指出,中醫認為,顏面神經麻痺類似古代的「面癱」、「口眼喎斜」及「歪嘴風」,主要影響陽明經與少陽經所循行的位置,主要病因是風邪侵犯、痰瘀阻滯及氣血失養所造成,用藥應視情況使用祛風、通絡、祛痰與補虛的方劑,像是使用補陽還五湯和牽正散去補養氣血,紓解筋攣,同時加入陽明與少陽經的引經藥,比如白芷與柴胡,有助增強治療作用。

若是病情處於停滯期,還需加上活血化瘀藥,比如丹參和三七,才能突破治療瓶頸。儘管近八成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就會逐漸回復,但也有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持續臉部僵硬,單邊歪斜不自然症狀長達一、二年之久,以致造成生活社交上的困擾。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