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發電結構不改 電費變動將成常態

發電結構不改 電費變動將成常態

經濟部3月22日公告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電費平均調漲11%。電費上漲關係民生福祉,立法院在野黨團立即在29日院會提案要求電價凍漲。不過,囿於議事規則,該討論提案最後僅以交付朝野協商收場。社會爭議的電價問題雷聲大雨點小,4月1日全民電費上漲成為定局。

電力是現代經濟活動基石,電價調漲牽連甚廣,是影響政府施政成敗的重要關鍵。這次電價大漲為蔡總統的能源政策畫下遺憾句點。而有悖於「好的開始是成功一半」的智慧,電價引發民怨的後續效應,卻為賴清德政府帶來執政的烏雲。

台電有很多調漲電價理由,但決定電價的核心,仍在政府推動能源政策是否平衡兼顧專業與政治考量。我們遺憾政府過去的能源政策有政治高過理性之嫌。如今檢討電價則可分為作業虧損、訂價審議,以及發電與購電的配比等三個層面討論。

首先,台電過去兩年營運短差嚴重,累積虧損竟高達3,826億元。政府為避免台電破產,去年增資1,499億元,並用特別預算補貼500億元,今年2月又再增資1,001億元。政府雖投入台電3,000億元資金,卻無法改變台電的經營本質;今年若不漲電價,台電仍要虧損1,887億元。

現在縱使電價上漲增加628億元收入,而且政府還要撥補去年「超徵稅收」的1,000億元,台電今年仍會虧損200餘億元。面對台電無底洞般的連年虧損,人民要問,明年台電仍會調漲電價嗎?


其次,電價決定機制源自第八屆立院通過的電價計算公式,並決議設置「電價費率審議會」。當時立院特別要求,「設漲幅上限,半年調幅不超過3%;全年累計調幅不超過6%。」但令人遺憾的是,第九屆立院修正「電業法」後,電價調整「平順化」僅是「原則性」規定,而電價審議會竟然可以自行調整漲價幅度。

擴權的費率審議會八年來決議漲價四次,其中僅有一次為3%,其他分別是8.4%及兩次11%;電價累計漲幅高達37.6%,平均每年漲幅近4%。社會懷疑費率審議會凍漲電價11次曾否有政治考量,而其暴衝的調漲電價模式只是徒增人民生活困擾。

第三,追根究柢台電虧損累累的營運,還是在發電配比與購電成本的缺失。政府無視於減碳的世界潮流,堅持「2025非核家園」,結果造成台電發購電量配比高達81%為火力發電。台電不僅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發電成本更隨國際能源價格上揚而飆漲。另外,台電以超過自發電力成本的30%購入外部電力,以及原本低廉的核電又不斷被停機,都無助於改善台電的生產成本。除非國際能源價格下跌,我們無法期待會有廉價電力。社會不能理解,政府為何堅持不修正發電配比與外購電價政策,以改善台電的成本結構。

台灣物價正蠢蠢欲動,主計總處調查2月份消費者物價上漲年增率達3.08%。預測電價調漲後,今年全年物價上漲率2.03%,雖稍低於央行預測的2.16%,但仍高於先進國家央行2%的監控目標。央行最近調升利率,挑明就是因應電價上漲可能影響物價的「預防性」措施。

這次電費調漲可能是燃起物價上漲狼煙的火種。電費漲價至少對三至四成的CPI項目產生衝擊,以及各種消費品乘機漲價,都將激發民眾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形成「自我實現」的通膨螺旋。賴清德政府恐因通膨壓力夢魘,而沒有「執政蜜月期」,未來四年政情將是逆風多過順風。

台電生產體系與國際能源價格過度連動,就不可能會有穩定的電價;扭曲發電配比與高價外購電力,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生產成本。所以,只要政府能源政策不改弦易轍,電價波動就會嵌入我們的生活,也將成為政府執政績效的長期痛點。

為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減碳需要,以及化解電價飆漲民怨,希望政府清楚說明未來的能源政策還要「蕭規曹隨」嗎?

TOP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喔!

TOP

不然台積電怎麼會自己蓋電廠
台積電是台灣護國神山
貪污台奸民進黨的貪官正在挖山腳
台灣毀滅有民進黨的台奸貪汙狗官蔡英文們賴清德們貪汙重要嗎?!
大白若辱 實話最傷人 蠢蛋就是傷不起

TOP

全是一 些忘恩負義的傢伙,這幾年來國際油價都漲成什麼樣子了,政府都一直由台電與中油公司來吸收漲幅,現在稍微調整一下,就在那嘰嘰叫,你們這些人一邊享受福利還一邊批評,真是受夠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donshing 於 2024-4-11 06:25 發表
全是一 些忘恩負義的傢伙,這幾年來國際油價都漲成什麼樣子了,政府都一直由台電與中油公司來吸收漲幅,現在稍微調整一下,就在那嘰嘰叫,你們這些人一邊享受福利還一邊批評,真是受夠了!
油電雙漲 吸人民的血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576383
2012/04/16 06:00

記者黃以敬/專訪

離馬英九第二任總統就任時間還有三十四天,國內油、電價已漲翻天!食、衣、住、行、育、樂都連帶傳出漲聲,馬總統強調漲價是要是要台灣社會「轉大人」;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則痛批,目前的油、電價其實都是惡性超收,成本超過百分之百的轉嫁消費者,全民還得負擔錯誤決策造成的虧損黑洞,一次漲價不僅讓民眾增加支出超過一千億元,台灣社會後續還得面對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的停滯型通膨衝擊,經濟競爭力下修已是必然惡果。台灣民眾不是要轉大人,恐怕是都要「不成人」了。

Q:油電雙漲,光台電就可一年增收一千億解決虧損, 但台灣社會付出的代價與衝擊恐怕不只如此?

A:二○○八年馬英九第一次當選總統於五月二十日上任後七天就大漲油價十二.七%,七月又漲一次油價四%、電價也跟漲十二%,不僅造成家戶油電負擔增加,工業生產成本也跟著提高,最後帶動整體物價上漲,當年六月份消費者物價成長率就達四.九七%(一般都希望維持二%內,以達經濟穩定),七月甚至升破五%。

當年漲價造成嚴重停滯型通膨,油電漲價除帶動食衣住行「百物上漲」通膨,更因漲價造成消費需求減少、導致工商業製造減少,衍生成經濟衰退,當年的通膨加上金融海嘯,讓GDP成長率大幅下滑五個百分點。緊接而來就是失業率增加,當年台灣民眾痛苦指數(通膨率+失業率估算)升高到七.六七,創下自一九八一年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經濟儼然再遭遇全球第二次能源危機的痛苦。

但民眾似乎忘了二○○八年的慘痛教訓,此次馬再當選,又馬上翻臉再一次漲足油電價;未來台電還要實施「浮動電價」,每三個月可自由調整三%;目前國際歐債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國內還有證所稅、健保費、教育費、民生物價等漲價壓力不斷,這波漲價對全民經濟的衝擊恐更大。

馬總統第一任選前承諾的「六三三」經濟成長率六%、失業率三%跳票,學者估計此次油電雙漲將造成GDP成長率由原估三.八五%下修到三.五%,以今年GDP總額十四.三一兆估算,台灣經濟將再折損至少五百億元。以美國為例,一次油電雙漲就使失業率上升三個百分點;馬政府的漲價不是要「轉大人 」,是要台灣人都「不成人」。

Q:馬總統強調油電漲價是要合理價格、節能減碳、照顧民生,可能嗎?

A:照顧民生?台電所謂每月用電一百二十度以下的家戶不受影響,根本不可能。夏季開個冷氣就超過一百二十度,一個冰箱每月還要七十多度 ,更何況油電漲價勢必導致工業及民生產品都墊高成本,食衣住行都將連動上漲,絕對「全民皆漲」。

中油、台電明顯是寡占事業,成本財務從不公開,而且常常對外宣稱,台灣的油電價格比鄰近國家低,這是玩弄數據、誤導民眾。

九五無鉛汽油目前一公升約三十五.五元,中油說比日本四十七元、新加坡四十六元便宜,其實這些國家多已把能源稅等計入,如果加上汽燃費,台灣的汽油其實已超過四十甚至四十五元,與日本、新加坡差不多;但我國國民所得不到兩萬美元,新加坡、日本卻高達三萬八千多美元,油電價格帶給台灣民眾的壓力其實是鄰近國家的兩倍。

而且,中油油價計算都是「黑箱作業」,例如中油號稱購油成本八成,國際油價若漲十元則國內漲八元,百分之百轉嫁成本已是不合理,但中油財報顯示國際購油其實只佔約六成,卻把買天然氣成本灌進去,天然氣也賣錢,油價卻還是漲八元、換算漲達一百三十%,惡意多賺錢、是在吸老百姓的血。

且中油有七成油品是期約購買,提前一、兩個月購油,但中油每週調價,且總是「漲得快、漲得多」,卻「降得慢、降得少」,例如二○○九年八月國際油價每桶六十八.四三美元,跟十二月六十八.七美元差不多, 國內九五無鉛的八月價格卻比十二月高出一.一元。

Q:馬總統說台電一度電成本二.八,卻賣二.六元,電太便宜導致虧損、造成浪費?

A:這是馬總統不知民間疾苦,所以民眾就要「摸黑」過日子了。台電虧損其實是許多錯誤決策與投資。最明顯是備用電力容量比率偏高,台電說備用率十六%,能源局資料顯示二○○八年高達二十八.一%、二○一○年為三十三.四%,台電的產能利用率根本不到六成,廠房設備閒置率達四成,這都是成本。 估算每增一%備用率,就要多支出一百億預算,只要把備用率減到十%,每年就可減少五、六百億虧損,根本不需漲價。

此外,台電蓋電廠幾乎都傳出弊案,被監院糾正經費偏高的發電廠計畫就有九千多億,加上配輸電計畫遭指多花三千億,煤礦採購也傳過弊端,向民間購電的成本也太高,台電的決策耗費就已超過一兆多。

Q:為轉移油電雙漲的民怨,政府又拋出「隨油徵收」、「能源稅」規劃,真能使油電等能源收費更合理?

A:社會一直有呼聲希望汽燃費改為「隨油徵收」,我在八十六年立委任內,跟財政部也提過能源稅方案,政府部會卻一直以無法消弭地下油行、怕加油站不代收等行政技術問題來抗拒,導致問題一直惡化。

而且一談能源稅,有官員就放話油電價恐再漲,這是誤導、恐嚇。先前討論能源稅,前提都是「總稅收不增加為原則」,期望做到的是多用、多繳的公平原則,鼓勵民眾節省能源,因此被稱為「綠色租稅改革」。

但過去提案的隨油徵收、能源稅,卻被國民黨及政府部會擋掉,現在為了轉移油電雙漲壓力,政府又拿出來當擋箭牌;如果馬政府還是只想要加稅,對能源稅觀念不清,節能減碳還是空話,社會公平也將落空。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