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鬼月傳說 朱元璋的「鬼」計

破除每逢農曆七月,民眾總有諸多忌諱,認為諸事不宜的迷思。

經臺灣民俗文物館考據歷史文獻,發現古時七月多是祭祖、孝義之月;梁武帝時設盂蘭盆齋,自此後民間普遍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齋為孝親之供,到唐代仍沿襲;直到明太祖後才出現七月鬼月之說,據推測,應是明太祖時期「嫁禍於鬼」,刻意散佈不祥之月一說,不讓民間與皇族共用吉日吉時所致。

明太祖篤信風水地理,深知七月(申月)為大吉之月(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帝殿(陵)擇正子午(南北),為避庶民得到「天時」與「地利」而與皇家爭權。因此,對外散播七月是鬼月的不祥之月,派人假冒道士賣符,並頒「皇曆」,即農民曆,將甚多大吉之時、日改為大凶、大耗之日,以為皇家所用,而庶民則依所頒皇曆作息。

滿清得台後,來臺灣的清吏,鑒於台胞對於七月過於鋪張,認為陋俗,曾數度禁止,他引用「治台必告錄」中所說的:「台地七月普渡之俗,麋費極多...傾貲耗產,但知事鬼不知事人...」,足證臺灣早期移民受到明朝愚民政策的遺毒而不自知,致將七月是鬼月的習俗流傳至今。

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何以帝王往生後予以暫厝,另選擇七月吉時下葬?因為七月為「申」月,取其在田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申」是大吉之月,故,七月不是鬼月,是吉祥月。
十歲看智力、二十看學歷、三十看能力、四十看經歷、
五十看財力、六十看體力、七十看病歷、八十看黃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