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台中市長林佳龍月前表示 將花200萬元 拆除抗日勝利紀念碑 原址興建日本神社

台中市長林佳龍月前表示 將花200萬元 拆除抗日勝利紀念碑 原址興建日本神社

台中市長林佳龍月前表示,將花200萬元,拆除抗日勝利紀念碑,把原被放倒在地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藉以「重拾城市光榮感」。林市長阿諛日帝劣行、踐踏民族尊嚴的醜劇,就發生在乙未割台兩甲子的這一年。更令人遺憾的是,直到《馬關條約》簽署滿兩甲子的今天,全台仍不見有人阻擋此謬誤。

莫非這就是台灣「慶祝」《馬關條約》生效的方式,也是總結乙未割台歷史的「心得」?
16世紀到1840年之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自給自足,以德服人。它也是一個組織鬆散、不具侵略性的文明邦國。周邊鄰國自動內附成為我藩屬,因為中國為首的天下秩序保障了和平,朝貢制度給予鄰國經濟實惠,卻不干涉其內政。共存共榮就是當時國際秩序的寫照。

鴉片戰爭打破了寧靜、和諧的東亞秩序,日本的「脫亞入歐」、以鄰為壑,更成為中國無盡的夢魘。1895年的今天,日本選定曾被英、法、美、荷聯軍打敗的地點,逼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證明自己今非昔比。

甲午之前,李鴻章力陳「海防」重於「塞防」,台灣許多建設都比內地進步。《馬關條約》之後,若非三國干涉還遼,滿清的龍興之地也和台灣一起被割。這兩事實足以破解獨派別有用心、自怨自艾的「悲情史觀」。

日本據台初年,官方統計,至少殺掉當時百分之一台灣人口。終其統治,殖民政府對我抗日先賢的屠殺,罄竹難書。對我先民財產、尊嚴的侵奪,更不在話下。配合殖民統治因而獲利者,當然存在,但實在不值得一提,更不能因此掩蓋其他多數同胞遭受的苦難。

日本在台設立的首座神社,就是紀念領軍征台而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據台50年,日本共建了68座神社,把它們當作地方教化中心,以此強化效忠日本的皇民精神。

總督府惱於傳統寺廟無處不有,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發起「寺廟整 理運動」。從此全台對寺廟、齋堂的捐款嘎然而止。建造神社的資金與數目則快速增長。潮州神社為籌建造資金,甚至強迫蕉農每賣一籠香蕉得捐一錢。總督府官員 如果地下有知,必當為今日林市長的「義舉」含笑九泉。

《馬關條約》清廷賠日本二萬萬兩白銀,三國干涉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者加 總,約等於1893年日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當年輸入總額的4倍。此賠款成為日本發展紡織工業資本,並建立八幡製鐵(後來的新日本製鐵)。相對之下,中 國犧牲三千萬軍民、無數財產才贏得1945年的抗戰勝利,卻因兩岸鬩牆,竟未獲得日本一絲一毫賠償。

日本據台後,台糖解決了它先前購糖造成的入超問題,台米成為解決日本糧荒與支持工業發展的功臣。督造嘉南大圳、有功於台米輸日的八田與一,至今在日本故鄉雖仍默默無名,卻被台灣捧為英雄與神明。

2013年3月31日,台灣女學生穿著日本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歲生日。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後代,也代表日本皇族來台「致意」。台灣學生毫不介意與領軍征台的寇首後代同台並列,她們也不知道1893年11月清廷修築的鐵路已達 新竹。車站的百歲生日從1913年起算,那是侵略者的觀點,卻否定自己祖先的篳路藍縷。女學生更不知道,當年劉銘傳修築基隆港半途而廢,因為劉擔心台若不 保,基隆的建設反而為敵所用。

乙未割台以來,台灣先被日本皇民思想箝制50年。1949年之後,台灣人 民又被兩蔣反共教育及李扁反中思維綁架66年。綜觀120年間,除了短短4年之外,統治兩岸的都不是同一個政府;台灣統治者基於己利,不斷撕裂、分化兩岸 人民的正常連結。兩甲子以來,台灣的認同錯亂、國格分裂,就是日據殖民與國共內戰雙重撕裂與分化的結果。診治痼疾之道,就是真誠、完整的回顧歷史,體認兩 岸命運的不可分割,重塑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與尊嚴。

7月7日起,馬政府將有一系列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軸如果不是振奮民族意識,而是與對岸爭話語權的話,那麼愧對先賢先烈的,就不只是林佳龍而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