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蔡英文政策高中生不買帳!全台僅5人要體驗學習

蔡英文政策高中生不買帳!全台僅5人要體驗學習

政府青年政策成效差,繼「青年就業儲蓄專案計畫」,吸引7千多名高中職畢業生表態參加,但最後進入職場僅700多人;沒有補助金、僅有輔導措施的「青年體驗學習」計畫更慘,首年全台高中職學生只有18人申請,通過審查並執行計畫的僅5人。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訴求,18歲高中職畢業後不一定要急於升大學,可以先去工作、到非政府組織當志工進行體驗等,經過社會歷練之後重返校園,會更加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為落實總統青年政策,教育部依據「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今年首度推出青年體驗學習計畫,讓高中職應屆畢業生自行研提2年的體驗學習企畫,規畫單一或結合數種體驗類型,包含國內外志願服務、壯遊、達人見習等,探索自我及人生方向。但最後只有18人申請,5人通過審查並執行計畫。


青年體驗學習計畫,沒有任何經費補助,也沒有名額上限,但會提供「輔導機制」,包括行政及計畫上的相關支援,安排非營利及非政府組織進行輔導。體驗學習結束後,若想繼續升學,可透過特殊選才、甄選入學或個人申請、彈性選系等三種升學管道來銜接。

「不希望年輕人只是為了念書而念書。」教育部青年署科長劉佳綾說,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到大二、大三才驚覺對自己讀的科系沒興趣。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就是提前讓青年探索興趣,如果未來還是想念書,也有提供升學配套措施。「與其投注四年才發現白讀,不如提前給自己一個機會,利用兩年時間,讓人生多一個選擇。」

劉佳綾說,如果是青年自己去探索,過程中可能沒有人引導或解惑。教育部會提供審查輔導小組,類似「導師制」,如果在探索路上「迷路」,就會有人指引。另外,青年每月需記錄兩篇心得,教育部會定期檢視,詢問青年是否需要特別領域的輔導,也會評估是否需要主動給予建議。

至於申請成效不佳原因,劉佳綾表示,台灣傳統社會風氣還是希望學生能搭上「升學直達車」,多數老師和家長,仍認為高中畢業後,「升學是唯一目標」,比較難接受中途「下車」,再回來念書。

劉佳綾說,目前執行計畫的青年,以國外體驗居多。有青年申請到嬰兒按摩的機構學習技能,也有青年喜歡生態研究,到紐西蘭了解生態專業的後續就業管道。

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分析,在台灣,應屆高中畢業生都是拚命考上好學校,如果花錢壯遊一兩年回來,還是只能上中後段的學校,很多家長就不願意讓孩子去冒險,因為對於孩子升學沒有顯著的助益。而且,壯遊回來年紀也大了,再進校園可能會擔心格格不入。美國很多好的大學都喜歡收這類型的學生,則是因為國情不同。

另外,秦夢群說,歐美年輕人比較願意到落後地區壯遊,但台灣年輕人較常去經濟比較發展的地區,花費較高,就需要家裡經濟支持。現在大學生為了生活,打工都來不及了,連出去遊學一年的意願都很低,更不用說壯遊了,很少人參加並不意外。

「這麼多年來,政府推出的教育政策,實用性很低,大家還是只能在悲哀的氣氛中往前走。」秦夢群表示,政府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裡想政策,應該多看看年輕人真實的生活狀況。如果政府願意給一點錢,補助青年,誘因應該比較大。

常帶學生出國實習的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說,台灣教育制度下的高中畢業生,除了極少數有能力去壯遊、志願服務更是鳳毛麟角,讓高中畢業生出去一兩年,且只是因為要實現蔡英文的一句話,很不負責任,「我們得承認台灣的高中、大學生,其實遠不如國外同年齡學生來得成熟」,與其讓高中畢業生去,還不如讓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去。

劉佳綾說,有些青年雖然提了企畫,但升學意向其實很明確,只是現階段不想念書。另外有些申請者的企畫內容不完善,教育部也提供一對一的「企畫輔導」及面談指導,鼓勵青年學會學習自己思考,而不能只是逃避。有些學生經過輔導後,就沒有再提企畫了,決定回學校念書。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