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12
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反艦彈道飛彈 威脅航母進台海

引用:
原帖由 vr0908 於 2009-12-1 00:21 發表
一般的超音速飛彈終端導引的問題不大,很多超音速飛彈進入終端導引時的速度都有3~4倍音速,用雷達導引及利用空氣力學控制的方向舵都還能作動,所以終端歸向的問題不大.我再重覆一次:一般反艦飛彈就算是從高空俯衝的衝刺 ...
说大陆发展弹道导弹打航母,一直以来就是美国的官方或者部分媒体搞出来的
大陆的军方或者有关军工科技部门从来没有出面承认或者否认过,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陆的军友们也分为两派
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到底谁对谁错,没有结果
我可以算是大陆的一个军盲,菜鸟级的,我个人是算是支持的一方
原因很简单,大陆去年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打掉了太空中的卫星就说明了问题
难道卫星比航母大,运动速度比航母慢!!?
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理性讨论,也算是各述己见

这是大陆的一位网友在一个大陆军事论坛中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帖子的回复,提供给大家参考

弹道导弹打航母是个很热的话题,我是持支持态度的
在下面我把一些很流行的反对的意见在这里反驳。

其一:最流行的说法“弹道导弹是像炮弹一样沿着弹道的抛物线,无法攻击机动的航母”
说这些话的人基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脑子。弹道学,最初就是从火炮炮弹的飞行轨迹研究开始的,没有比炮弹更遵守弹道的。而在六十年代中期苏联就开始开发出炮射导弹打坦克。抛物线,没什么武器比飞机投下的航弹更适合“抛物线”这三个字,航弹就是从飞机上抛下的。而联合制导弹药(JDAM)可以不遵守抛物线去攻击目标。无论是航弹、弹道导弹、炮弹,只是武力投送方式不一样,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使战斗部到达目标位置,跟战斗部是否具备制导能力根本就没关系,只是难度不同而已。弹道导弹的再入机动八十年代部署的美国潘兴Ⅱ早就验证过可行了。航母是机动目标,有多大机动性呢?以最大航速32节(接近60公里/小时)移动时需要20秒才能移动一个身位的距离——约330米。99式坦克最大越野速度也是60公里/小时,移动一个身位(7.6米)仅需要0.5秒。也就是说,99式坦克只要0.5秒就完全脱离原来的位置了,而航母经过10秒都还有一半的舰体处于原位。哪个好打,哪个的提前量容易计算?


其二:导弹末端制导不能使用雷达,再入后黑(热)障,只能在十公里(又有人说二十公里)以下开机;光学的也不行,没有镜头能经受住气动加热的温度。
黑(热)障其实就是气动加热产生的一层等离子体,不同性质的等离子体只对某些波长范围的电磁波有影响,或吸收或反射。要解决很简单,换个波长就可以轻易穿透,神六神七返回仓的全程视频传送就很轻易说明了这个问题。使用光学制导也不是没有可能,受气动加热严重的只有弹头,在弹头拉起的激波保护下,弹体的温度低得多。例如航天飞机的隔热瓦只能经受住最高1260度,25马赫的航天飞机理论上气动加热高达一万多度,可是航天飞机上的舷窗就不覆盖隔热瓦,方石英晶结构的石英玻璃可以耐住1700度,用在最大速度仅10-12马赫的中程导弹上作为光学制导镜头的保护窗口根本是绰绰有余,钇铝石榴石可耐住1900度,如果使用氧化铝制作的宝石窗口,更可耐受2000度的高温。
弹道导弹如何克服“热障”以后再对目标锁定攻击。网友们争论的焦点就是:由于航空母舰在大洋中不是总走直线,所以你无法预测在导弹飞行的7分多钟将要落地前准确判断出航母编队到达的准确位置,所以,大陆“二炮”部队只能在导弹发射前,给导弹安装一个落地的大致地点,这个地点很可能距离航母编队有10公里远,在弹道导弹穿过“热障”后,还要依靠小型、高智能化的导弹识别导引头控制弹上计算机改变导弹的落地轨道,使导弹能够对航母进行精确攻击,这是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第一关键所在。第二个关键所在就是当导弹穿过“热障”时(通常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热障”出现在距地面100至40公里高度),如何在抛掉隔热罩的一瞬间,迅速捕捉到航母编队的踪迹,并迅速将导弹的再入体对准航母进行机动飞行,大陆现阶段有这个技术吗?“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返回时,飞船能同步给航天控制中心传送视频等电子信号,就已经证明了大陆已经成熟地掌握了这一技术。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打航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好说的。

其三:航母抗打击能力很强,靠常规武器那几百公斤的战斗部不能把航母怎么样。
我十分不解,他们究竟是想说航母耐打还是想说航母不行?居然想直接靠导弹就把航母打沉了!!尼米兹级航母2000多个隔仓,炸沉要使三分之一进水,谈何容易?请爆破公司炸都要好几天!更有传闻说曾经发生过500公斤的航弹在甲板上滚落爆炸的事故,半小时后就恢复正常了。居然想仅靠导弹就把航母炸沉!这些鼓噪着反对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比导弹打航母的支持者还狂!
常见的提出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攻击方式都是攻击航母上层设备——阻拦索、弹射器、升降机和护卫舰队上宙斯盾系统的雷达、导弹发射器等。把这些毁掉,航母战斗群就是被拔了牙的蛇,再靠飞机给其打击


大陆带尾翼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尾翼主要用于末段的机动攻击,能末段机动攻击意味着什么?






这是大陆官方电视台播出的大陆“二炮”部队的记录片,这是关于DF-21的部分的截屏,注意DF-21的诱饵弹头的数量,就可以基本预料它的突防能力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47 編輯 ]

TOP

再给大家补两篇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支持和反对的争议点有什么不同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4月1日引用“中国军力报告”的内容称,“中国为获得反介入能力而寻求静音潜艇、反舰巡航导弹、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以及能威胁美国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反舰弹道导弹”。据介绍,目前世界主要的反舰导弹大都采用巡航模式,贴近水面进行攻击,而弹道导弹的攻击模式却是从高空飞到目标上空后近乎垂直地冲向目标,它在中继制导、寻找目标等方面远比巡航导弹困难。不过3月30日美国海军学院网站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却引起广泛关注,不仅美国海军学院网站3月31日专门刊文讨论,美国《防务新闻》也开设专题,回顾了过去有关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道。

  该博客的文章宣称,中国基于DF-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研制成功一种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近3000千米,覆盖范围超出第二岛链,足以击沉美国航母和其他大型水面舰艇,因此被视为专门对付航母的反航母弹道导弹。这种“航母杀手”装备了机动式弹头和复杂的制导装置,因此可以在飞行末端精确锁定航行中的航母。同时为给这种导弹提供目标数据,中国正在发展包括海洋侦察卫星、无线电测向侦察装备、地基天波超视距雷达以及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等一系列装备,它们将在几千公里外发现并定位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战时美军战舰一旦进入第二岛链内就可能遭到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

  该文认为,面对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可能带来的威胁,美海军必须要把航母的防护范围扩展到2000千米以外,必要时应该攻击中国为导弹提供情报支援的卫星。该文认为要尽量多地使用攻击型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完成航母等水面舰艇的任务,甚至发展具有潜航能力的水面战舰。

  “反航母导弹”引美军热议

  美国海军学院是美国海军唯一培养初中级指挥军官的院校,在海军的地位如同西点军校在陆军的地位,在美国军界拥有很大的影响。这篇议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博客文章在美国海军学院网站获得大量的点击和回复。有军方背景的网友回复认为,这种导弹的关键在于由卫星、雷达和无人航空器构成的侦察和定位网络,该系统如果已存在,则标志着第一种用于攻击水面战舰的弹道导弹被发展成功,目前美海军舰艇还没有针对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措施。还有回复称,因为这种导弹装备了复杂的制导装置,具有低雷达信号特征和高机动性,这让它的飞行轨迹变化莫测,进而可以躲避雷达的跟踪。

  它能以10倍音速飞行,飞完2000公里只需要12分钟。美海军学院网站也单独刊文讨论这种弹道导弹,称“经过多年猜测后,中国这种撒手锏武器终于露出细节……它的尺寸足以携带一枚对大型舰船造成致命破坏的重型弹头,这让中国具备在一次攻击中摧毁美国超级航母的能力。”该报道声称,这已成为美国防人士间除中美南海对峙事件外的新讨论热点。美国《防务新闻》3月31日也专门推出专题,认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主要针对的就是美国航母,而且是导致美国海军放弃DDG-1000下一代巡洋舰后续建造计划的主要因素,“因为它不具备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能力”。美国航母没有那么脆弱

  美国一直依靠航母优势对外投放兵力,施加军事和政治影响,对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关注进一步表明其对航母的重视。但是,美国超级航母处于严密的立体防护之中,二战后美国航母还从来没有被对方命中过。而且美航母自身的结构也非常坚固,二战后美国航母发生过包括弹药连锁爆炸等严重事故事件,但这些航母都在维修后重返作战序列。

  同时美航母护航编队内的“提康德罗佳”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具备较强反导能力。美海军还打算将“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整合到现有宙斯盾舰中,进一步加强航母对付来袭弹道导弹的能力。在海军学院网站博客的回复中,一名网友就谈到,“我们的标准-3导弹能够击落卫星,也能拦截朝鲜的运载火箭,当然也能对付中程弹道导弹,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有过多顾虑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38 編輯 ]

TOP

这是另外的一篇报道:

东方网9月16日消息

       美国华盛顿时报日前在其军事专栏“五角圈内”刊发报道,称美军即将发表一份有关解放军反航母导弹最新研制进展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解放军反航母导弹研发进展快速,已经开始准备进行试射,新导弹能够轻易穿透美军现有防御系统。报告还透露,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混合动力式导弹,可以在划过大气层后转而成为空气喷气式巡航导弹,继而集中目标。

  美军报告内容曝光时机敏感

  华盛顿时报的文章称,这份报告的撰写人是美国空军退役军官、五角大楼中国问题专家石明凯。石明凯是美国智库2049项目的管理人,在随后几天将发布名为《中国发展中的常规战略打击能力》的报告。报告部分内容提前曝光的时间十分巧妙,正好选在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透露中国将在国庆大阅兵上展示新型导弹之后。环球时报的报道称,中国将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5种新型导弹,包括核洲际弹道导弹、常规巡航导弹、中程和短程常规导弹。

  报告认为,中国正在研发反航母弹道导弹,这可能是中国战略导弹计划的第一步。报告提供了中国军事动向的新细节,称中国军队要将DF-21中程弹道导弹改装为反航母武器,五角大楼认为这一作战武器是北京发展不对称战略的重要内容。

  报告认为,诸多中国军事和科技著作都表明中国研发的反舰弹道导弹很先进。报告称中国可能已开始准备进行一次飞行测试,或许会安排在台湾选举之际。中国北部的大连港口曾进行过反舰导弹试验。过去几年,美国的情报机构一进密切监视这一港口,监视其是否会进行新式舰导弹的首飞试验。如果新式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则可能会与2007年1月的反卫星导弹试验引发一样的震动。

  称新导弹可突破美现有防空系统

  石明凯的报告称,反舰导弹的使用“将改变亚太及周围地区的战略格局”。中国的DF-21导弹射程约为1500英里,如果五角大楼动用航母攻击群保护台湾,DF-21就足以对航母编队发动攻击,也可以阻止美军卷入亚洲的其他冲突。新型反舰导弹研制成功将能够在高层大气或近地空间飞行,很容易突破美军现有的防空系统。

  报告还称,中国发展导弹打击海上舰船仅是其发展全球常规远程攻击能力战略的第一步。美军也在发展类似的打击能力,即“迅速全球打击能力”,使部队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攻击世界任何角落的目标。五角大楼还在进行远程反舰导弹的研究。

  报告称,中国军事著作表明反舰弹道导弹是“解放军到2025年发展常规全球打击能力分阶段计划”的一部分。这些阶段计划还包括在2015年将精确制导常规弹头的远程锁定距离从2010年的1240公里提升至1860公里,继而在2020年提升至5000公里;2025年时使用超音速巡航导弹实现全球锁定能力。

  相应导弹项目包括开发装有先进传感器的机动再入飞行器和弹头,以能够精确打击海上以35节速度航行的舰船。在锁定和追踪方面,中国正在开发一套基于太空、地面和海上的雷达以及传感器的综合系统,其中还包括可部署在大多数地对空导弹打击范围之外的“近地太空”飞行器。

  除了在可能爆发的台海战争中使用该导弹,一旦南中国海上发生冲突或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受到威胁,中国可能将使用远程导弹。石明凯认为,“中国在使用区域和全球精确打击能力方面获得了成功,一旦战争局势紧张,这些导弹的威胁将扩大至夏威夷的军事设施,甚至会威胁到美国本土与太空相关的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美国在亚洲的盟国依赖于配备战机和远程巡航导弹的航空攻击舰队来确保安全。报告称,中国的反航母导弹可以将航母阻挡在距中国1500公里的海域外。

  该报告还提到中国正在研发的一款新型导弹。该导弹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在划过大气层后转而成为空气喷气式巡航导弹,继而集中目标。

  美国国际评估战略中心中国军事研究专家理查德·费舍尔表示,中国正在为其远程导弹快速发展太空侦察和导航系统。费舍尔说,“如果这种威胁确实存在的话,那值得美国认真去对待,因为它将迫使美国建造新的导弹防御系统。”新美国基金会战略分析家杰弗里·刘易斯说,中国军事似乎对常规武装弹道导弹颇感兴趣,“我认为,是中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提升军队形象和自主性的原因。” (编译:春风)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44 編輯 ]

TOP

也許這是美國人刻意的威脅論強化,
以獲得國內民意對軍力軍費的支持。

TOP

反艦彈道飛彈的彈頭有控制尾翼代表它有終端運動能力, 這也代表必需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 也就是導引段必需減速至控制尾翼可作用的速度內(5倍音速以下).

極音速下所產生的電離層屏蔽會妨礙無線電波的傳遞, 並不是改變頻率就可以解決的.
大氣中電離層的溫度甚至還比SR-71的蒙皮還低, 但是如此, 還是有許多波端會被電離層所反射或是吸收. 電漿不是不能穿透, 但是極音速下產生的包覆在彈頭外面的『高溫』電漿就是穿不透,大陸的神舟火箭重返大氣層時是否真是即時視訊傳播或延遲播放我不知道, 也無從求證. 彈道飛彈終端有自行導引能力不是什麼新科技, 如前面回文中有提到, 在美蘇冷戰時期就有相關技術並實地部署, 但終端導引速度都侷限在4倍音速以下. 如果大陸的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時不採用任何減速手段, 在極音速下可以突破電離層屏蔽進行搜尋導引(姑且不談雷達護罩要用什麼材質能讓雷達波穿透, 又能抵抗數千度的表面高溫衝擊波, 在幾千度高溫下的環境, 連紅外線熱影像導引都能想像出來, 真令人大開眼界), 彈道飛行還能作機動修正, 坦白說, 那可真是跨世紀的發明. 說不定還能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真的, 我沒有誇張嘲諷的意思.

原則上以現在的科技要達到用彈道飛彈當載具, 搭載終端減速後可以自行搜索導引的彈頭的確有這可能性.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有類似性能的武器部暑. 當彈道飛彈要進行末端導向, 則就必須進行減速, 通常必須減到四馬赫以下, 雷達/IR尋標器才能正常運作. 而在飛彈從高速(6~10馬赫)減到低速(3~4馬赫)的時候彈道處於快速變動狀態, 這時它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好攔截的目標. 但是當他速度降低, 穩定在3~4馬赫之間, 開啟終端尋標器進行搜尋的階段(一般而言此時它距離目標要在40~60km之間, 高度約為20~30km--以潘興二為例), 以及其後的鎖定歸向階段(到命中目標約需40~60秒), 這枚飛彈就只是一個單純的高速空中目標, 這和80年代的俄式超大型超音速俯衝ASM沒有多少差別. 不要說較新型的長程飛彈如SM-2/愛國者, 就連鷹式改良型都可以輕易擊落這種目標.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2-2 03:57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16 發表
原因很简单,大陆去年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打掉了太空中的卫星就说明了问题
难道卫星比航母大,运动速度比航母慢!!?
很多人舉這個例子來當論點, 其實答案很簡單, 衛星所在環境是太空, 自然沒有大氣層極音速下電離層屏蔽問題,也沒有如何控制彈體機動運動的問題. 衛星運行的軌道是固定的, 具有可預測性, 太空環境比大氣層內單純多了, 沒有電磁干擾及屏蔽的問題, 周遭的相對溫度低, 不管是雷達導引或紅外線歸向都是極佳的工作環境. 在極高速狀態下, 連爆炸性彈頭都可以免了, 因為相對速度使彈體本身就是一個超大型炸彈.

TOP

引用:
原帖由 vr0908 於 2009-12-2 13:31 發表

很多人舉這個例子來當論點, 其實答案很簡單, 衛星所在環境是太空, 自然沒有大氣層極音速下電離層屏蔽問題,也沒有如何控制彈體機動運動的問題. 衛星運行的軌道是固定的, 具有可預測性, 太空環境比大氣層內單純多了, ...
两个问题
1:在太空中,各种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太空是低温的,极低的温度,约为 -273摄氏度。已非常接近极限低温了。但同时又有极端温度环境。举例来说,航天器在太阳系太空的真空中飞行,由于没有空气传热和散热,受阳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可产生高达100℃以上的高温。而背阴的一面,温度则可低至 -100℃~ -200℃。所以把太空的环境想象的很安详,是个错误的观点,可以说太空的环境表现的很极端

2:大陆在2007年初发射了1枚高空弹道导弹击落的是1枚早期研制已经报废"脱轨"的风云-1C气象卫星(即淘汰或者无法使用卫星),这颗卫星的运行姿态很不稳定。在摧毁这颗卫星的过程中,弹道导弹进行了几次变轨机动,才达到摧毁卫星的能力。其实在这次试验中,弹道导弹的“变轨机动”用于实战才是最大的看点,这意味着大陆的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有了真正“质”的提升。

其实弹道导弹打航母只是一种可行的手段,而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目的。对于可能发生战争起冲突的双方而言,多一种手段总是好的,没有哪一样武器技术是万能而无敌的,都有自己的使用和作用的局限性。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21:16 編輯 ]

TOP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 本帖最後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41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34 發表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我不知道您是否真正有兴趣把这些“空气动力学”的论文看完,这还是我能找到的最浅显的弹道导弹“空气动力学”文章。


带控制舵飞行器机动特性研究
第四页里面提到,机动飞行距离可达200km,也就是说弹道导弹的再入点可以在航母前方两百km范围内。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11:25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34 發表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具有内点状态约束的机动再入弹道优化设计
看看末段制导方面的机动控制的实现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04 編輯 ]

TOP

反航母作战对海射精确制导弹道导弹的技战术需求
看看美军评估的反航母作战的现实的可能性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1-16.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2-12.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3-10.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4-9.jpg[/IMG]

第5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5-7.jpg[/IMG]

第6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6-4.jpg[/IMG]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03 編輯 ]

TOP

再增加一点相关的资料论文
海射精確制導彈道導彈引發未來海戰的深刻革命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1-1.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2.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3.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4.jpg[/IMG]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10 編輯 ]

TOP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1-17.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2-13.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3-11.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4-10.jpg[/IMG]

第5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5-8.jpg[/IMG]

第6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6-5.jpg[/IMG]

第7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3.jpg[/IMG]

第8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4.jpg[/IMG]

TOP

樓上的貼好多東西,字又小,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字裡行間有許多的『可能』,有空的話,我『可能』會再來慢慢看......
彈道飛彈是有『可能』發展成攻擊移動目標的功能,甚至『可能』發展出制空型彈道飛彈,專門攻擊匿蹤戰機、UAV、預警機、空軍一號....等,也『可能』發展出對地型,專門打擊上層防禦薄弱的戰車,甚麼都有『可能』,但是重點是,他只是『可能』,敵人也『可能』發展出更有效率的防禦之道,至少現今看來,此防禦之道已進行中,並不是『可能』般的不確定性,或是也許哪一天『可能』發現有更好更簡單更有效率的攻擊方式,化繁為簡,這些用飛彈大費周章的打到外太空再掉回來的『可能』攻擊模式,也『可能』被束之高閣,成為軍武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插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 ... mp;mdate=1120115056
上面這個連結似乎比較淺顯易懂....

TOP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4 21:32 發表
樓上的貼好多東西,字又小,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字裡行間有許多的『可能』,有空的話,我『可能』會再來慢慢看......
彈道飛彈是有『可能』發展成攻擊移動目標的功能,甚至『可能』發展出制空型彈道飛彈,專門攻擊匿 ...
这些大陆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的专业技术论文,我只能说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一样吧。

TOP

網友有沒有注意到前面所提供的資料(姑且不談幾千公里遠的動態目標, 如何早期預警搜尋目標,如何提供即時資訊供中途導引修正), 重點在於重返大氣層極音速衝刺時的階段, 結論有2點.

1. 重返大氣層極音速產生的電離層屏蔽, 會導致所有無線電波無法穿透, 這種物理現象是現今科技無法解決的(怎麼會有改變電波頻率就可以輕易解決這種天真想法, 這跟大氣層中的電離層現象是2回事).

2. 超過5倍音速所有空氣力學的氣動力控制無效, 所有資料都是針對4~5倍音速以下的速度控制彈頭終端機動力.

我認為用彈道飛彈當載具, 搭載終端減速後可以自行搜索導引的彈頭的可能性很大. 這可以將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大幅提升至數千公里的程度. 先不談命中精度及突穿神盾戰艦保護圈的成功率高低, 光是這個射程就足以使怕死的美國人提心吊膽考慮再三. 除非爆發全面性戰爭, 否則只要有威脅到航艦戰鬥群的可能, 美軍不會甘冒風險的輕易靠近.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2-5 01:55 編輯 ]

TOP

 36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