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為何下不抵抗命令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為何下不抵抗命令

  北伐結束以後,蔣介石意圖獨霸,削弱其他軍人兵力。1930年5月,因此引發了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決意聯軍,合取蔣介石。聯、蔣雙方經過激烈戰鬥,死傷慘重,蔣軍戰勢危機,被聯軍包圍,蔣介石面臨生命危險,向張學良求救。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反對內戰,支持蔣介石,希望各方立刻停戰。張學良的建議被聯軍拒絕後,張學良於兩日後率東北軍幾萬人入山海關,蔣張合力,聯軍潰敗。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張學良收編接管西北軍,併入主燕京,進軍華北,勢力大增,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從此後對中國的影響力,對各地軍閥的控制能力大增。
  中原大戰及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全球經濟大恐慌環境下,剛從內戰中恢復的華北及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家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衝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學良的嚴令,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維護其南滿鐵路的特權。事變發生後,張學良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佔了東三省全境。
  東北軍之不抵抗,一方面是由於東北軍與日軍的軍事實力懸殊,況且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東北軍的主力剛剛結束中原大戰,停留在關內,後來又有部隊調入關內剿滅石友三叛變,關外處於軍事空虛狀態。東北軍內部也有很強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問題上會選擇倒戈。另外中國方面也不可能支援東北抗戰,故東北軍抵抗與不抵抗,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東北必丟無疑。東北軍不抵抗的另外原因,就是張學良作為地方軍閥,不願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中國政壇,非嫡系只能以擁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則關內亦無其立足之地。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
  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親自下令不抵抗,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到達南昌後,晚間九點至十點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學良事後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得知日軍襲擊北大營,當即向北平張副司令以電話報告,並請應付辦法。當經奉示,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衝突,故轉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長,令不抵抗… …彼時,又接報告,知工業區迫擊炮廠、火藥廠,均被日軍襲擊。當時朱光沐、王以哲等,又以電話向張副司令報告,奉諭,仍不抵抗… …。」
  1934年2月張學良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中國分離主義更是猖獗,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反蔣反日等口號,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介石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介石的調遣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張學良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採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共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最終得和平解決,而國民政府提前終止對共產分離主義的剿滅戰,建立了中國抗日形式上的統一戰線。
  西安事變發生時,張學良年36歲。後張氏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回首一生,張學良自問做了最錯的事,就是在西安事變中,姑息了蔣介石。在1946年國共兩黨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台灣之前,蔣介石於1946年10月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並限制人身自由。
  在台灣,張學良於1946年11月最初被軟禁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溫泉長達13年,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灣,1961年秋則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於鳳至,生三子一女,後有情婦「趙四小姐」。他於囚禁中,由佛教改奉基督教,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規則,蔣介石令張學良與於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
  由於1975年蔣介石逝世,以及1988年子蔣經國也病逝。國民黨李登輝執政後,1990年起張學良才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雖然恢復了部分人身自由,能到美國探訪(後又再到夏威夷長居直到去世),但張學良想返回中國大陸探訪東三省老家的期望,但得不到台灣政府的許可。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
  1957年初,張學良尊蔣介石之命開始撰寫回憶錄,4月22日完成,命名為《雜憶隨感漫錄》。該文中,張學良指責中共包藏禍心,別有所圖,讚揚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剛正嚴厲,自貶行動魯莽,思想幼稚,可恥而又可笑。稿件上交時,張學良復函稱本人對稿件並不滿意,還請上峰修改指教。5月5日,蔣介石高度評價這本回憶錄,並親自對稿件做了修改,要張學良親筆再抄一份。5月10日張學良收到退回的修改稿件,按蔣介石要求開始抄寫,稿件改名為《西安事變反省錄》,內容並無重大變動。7月14日,張學良將《西安事變反省錄》抄寫完畢。
  1957年8月3日,他在報上讀到一個東北舊友的反共談話,想模仿著寫一篇文章,請劉乙光代其向「上峰」請示並獲准。8月4日,張學良開始動筆,並將文章名稱定名為《坦述西安事變痛苦的教訓敬告世人》。8月26日文章寫成,簽名後交給劉乙光。在該文中,張學良稱蔣介石是「現代對共產主義鬥爭中唯一的有明見、有經驗、英勇果毅、不屈不撓的一位老戰士」,稱自己過去是「受了欺騙,受了愚弄,受了利用」,已經「徹底覺醒」,因而要「竭盡綿薄,現身說法,對共產主義者實行口誅筆伐」。9月2日,蔣經國閱後表示「甚為感動,已呈老先生矣」。
  1957年11月23日,蔣介石在大溪召見張學良。張向蔣檢討說:「我先前一直存著一個幻想,誤認共產黨也是愛國分子,希望國共合作了救中國」。「我是幼稚愚魯,我不怨恨任何人,只恨我無識。」蔣介石談到西安事變,聲稱「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張學良在日記中稱:「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
  蔣氏父子的先後接見使張學良心頭升起希望。據看守張學良的人回憶,當時張學良以為要放了,那興奮的樣子,真是手舞足蹈。1959年7月25日,張學良與宋美齡長談,宋美齡稱:「你的問題,時間還要久啦。須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願多作禱告。」自此,張學良對自由不再抱幻想,也不再撰寫回憶錄,或者發表檢討自己歷史或者批評中共的言論。
  1964年,7月1日,台北《希望》雜誌刊登《張學良西安事變懺悔錄摘要》一文,內容為蔣經國定稿的《西安事變反省錄》。張學良讀到之後立即給蔣介石寫信,說明「這個東西可不是我發表的」,「誰發表誰的責任」。蔣介石為此非常生氣,結果,《希望》雜誌被查禁。
  恢復自由以後,張學良的言論開始與其在軟禁時期的言論大相逕庭。
  關於東北易幟,他在不同場合說:「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們張氏父子不會做東北「土皇帝」,「日本人想控制我,我不會給他們做傀儡」。
  關於九一八事變與後來的錦州抗戰,他在不同場合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與蔣先生無關」;(對汪精衛說)「蔣先生在信裡讓你跟我商量,蔣先生要給我下命令,那我沒法子,那我就打。你為什麼不給我下命令?你既然這個事情讓我自個兒自動,我不幹。你真要打,那我打。你不介入,讓我敷衍一下子,捨掉我(那我不幹)。讓我的部下打一下,讓我的部下拿生命來換你們的政治生命?我張學良從來沒有靠犧牲我部下的生命,來換取我的政治生命。為這事,你中央政府也好,你也好,都別來找我!」
  關於中共,他不僅敬佩中共的長征,還公開說「為什麼共產黨剿不完,就是因為中共有人民支持,我們(指自己和蔣介石)不得民心。」他還說:「我可以說我就是共產黨,我同情他們,不但同情他們,我擁護他們,這是真正我內心… …」,又說:「(蔣先生)把民眾的力量看得不高,估計得低」,罵我「失敗主義」,我說:「我們要考慮,我們自個兒為什麼這麼大的力量不能把它消滅了?你消滅不了,應聯合他。」
  關於發動事變的動機,張學良自述說:「我主要的敵人是日本人,共產黨跟我們爭,那還是中國人。」他說:「(蔣)認為在中國能夠奪取他政權的,只有共產黨。我就不同,奪不奪取(政權),共產黨也是中國人。」
  張學良雖然享壽100歲,卻始終沒有回到東北老家,對這個問題,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