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夷陵之戰吳軍「以少勝多」是最大的歷史錯誤

夷陵之戰吳軍「以少勝多」是最大的歷史錯誤

  自古以來,都認為東吳夷陵之戰,是以少勝多。。這謬誤是怎麼形成的呢?由於劉備東征大軍一到荊州外圍,就先發制人,令先頭部隊發動進攻,結果,東吳這些地方的地方部隊自然不是蜀漢這支主力部隊的對手。吳將李異等被擊潰,劉備初戰告捷,同時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又紛紛響應。由於從整個戰役的經過來看,東吳是較少的部隊先被擊敗,後又反敗為勝。所以自然是“以少勝多”。其實,劉備前後雖都打的是東吳部隊,開始是地方軍,後來卻是孫權在確定陸遜為統帥後,編組的東吳主力部隊。此東吳軍非彼東吳軍!
  一、諸葛亮以謹慎聞名,為什麼不極力勸阻,會讓劉備去跳火坑?
  1.以《隆中對》規劃,荊州是必須的基地,不可不回。當時諸葛亮尚未重新審視大局,重新考慮政策。龐統的那個規劃,他還沒有接受。所以,對諸葛亮自己來說,實際也希望荊州能回來。
  2.諸葛亮對東吳的人員組成很瞭解,是個東吳通。當時,周瑜,魯肅,程普等著名軍事人物都去世,呂蒙又才早亡。東吳沒有什麼傑出的軍事人才。而劉備在漢中能擊敗曹操,證明其指揮作戰的能力逐步成熟。而蜀漢的軍事力量也已經形成。有黃權等的輔佐。勝利沒有問題。沒想到東吳卻又出了陸遜這麼一個軍事人才。還有,漢中戰役時,劉備又法正為其出謀,這此連黃權結果都被派到江北督軍。對於劉備這種劉邦型的統帥,會採納好的主意,自己卻不是很會出主意的人,沒有好的軍師,就要翻船!
  二、蜀漢初建,國力不穩,是戰敗的一個潛因
  說劉備戰敗第一個原因是身邊沒有優秀的軍師。當時,龐,法是去世了。那我們要問,諸葛亮為啥不隨軍?按古時的規矩,凡皇帝出征,就要由太子監國。諸葛亮要輔佐太子監國。所以不能隨軍。要輔佐太子監國的人必須要有優秀的政治才華。而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蜀漢的人才,在這方面並不缺。而且可以說是強項。優秀的內政人才是不少的。但為什麼不能把輔佐太子這事交給他們呢?這樣,不就可以讓諸葛亮隨軍了。我們看看這些人才的來歷吧,如劉巴,李嚴,張裔等都是一流的政務人才。可他們原都是劉璋的部下。剛剛化敵為友的。對他們還不能放手使用。十分信任。在多年後,諸葛亮北伐時,就以張裔為留府長史,代行丞相之職。對他就十分放心。為什麼那時能如此:
  1、在那時,劉璋的統治已成為遙遠的歷史。沒有誰還會為恢復他的統治在搖旗吶喊。
  2、張裔一度曾成為東吳階下囚,諸葛亮通過外交將其要回,並委以重任。張裔對此深為感激。和諸葛亮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能對他十分放心。
  當時,蜀漢國力不穩,也是失敗一個潛在因素。
  三、對吳作戰前,蜀漢鮮為人知的外交努力。劉備欲伐東吳,在外交上也需要聯魏。曹操去世後,劉備派遣韓冉奉書弔唁,可以說是爭取外交主動的一種嘗試。但這種嘗試最後卻失敗了,因為劉備一貫是以興復漢室作為政治目標。而曹操去世後,曹丕便正式取代了漢朝。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怎能放棄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去聯魏攻吳呢?結果就使自己在外交上陷於被動。而東吳卻比蜀漢要主動的多。在襲取荊州後,孫權立即向魏國進貢,甚至稱臣,勸其代漢。由於東吳於曹魏關係改善,在蜀漢出兵時,曹魏揚言出兵助東吳,這雖只是個姿態。但卻使劉備不得不分兵防魏。使得劉備把身邊當時最長於軍事的黃權派到江北督軍。使自己在指揮上更加失策。外交行動的失敗,使得劉備在作戰時兩邊樹敵,對戰事就更加不利!
  四、從人口上再證夷陵之戰東吳是以少勝多的荒唐。東吳人口離此戰最近時有近三個州,人口230萬。蜀漢只有一個州,人口九十幾萬。而且此時南中未定。雲貴兩省的人力基本用不上。漢中在漢中戰役時,又被曹操遷走很多。人口就更少。這麼少的人口,蜀漢憑什麼在兵力上居於優勢?!孫權為什麼要有兵不用,偏要來個以少勝多,他幹嘛要玩兒玄的?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這裡面,沒有提到諸葛瑾等。而他是元老級人物。又參加了此戰。若在這五萬人中,沒有理由不提。後有資料證明,諸葛瑾在後續部隊中。(五萬之外)。而劉備的兵力,就是全部都說,包括後續部隊。所以,實際應是吳兵力強些!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