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倉頡造字的過程中發生了那些變化﹖

倉頡造字的過程中發生了那些變化﹖

  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
  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
  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像﹐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檯」﹐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是為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

TOP

發新話題